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五十六回

2023-05-10 14:56:27

第五十六回  战溪洞竹筒传书  用名儒笼络士人

     话说江南这场叛乱席卷陈朝旧境,气焰十分嚣张。文帝面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剧变从容应对,命杨素为帅,命史万岁、崔弘度、来护儿等骁将为行军总管,水陆大军十万渡江再平江南。调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统辖江南数十州军政事务。杨广行前文帝面授机宜。一场大规模的平叛战争便拉开了序幕。

     此时叛贼朱莫问已经占据京口,自称南徐州刺史。杨素率军将渡长江,但不知叛军虚实,便选派精通水性的麦铁杖渡江侦察敌情。麦铁杖头戴蒿草,在夜色掩护下泅渡过江,把叛军情况侦察明白。但因一时疏忽,没有察清贼帅朱莫问所处的具体位置,返回后向杨素报告了敌情。杨素听后虽然满意, 但与事先所筹思的“擒贼先擒王”的作战计划有点不合,便命麦铁杖于第二天晚上再过江侦察。麦铁杖慨然受命,伪装之后乘夜色再次泅过长江。谁料叛军已经警觉,当麦铁杖摸到贼帅朱莫问大营时,竟被叛军抓获。朱莫问部下头领知道他是隋军密探,但因时值半夜,朱莫问正在酣睡,叛军头领不便打搅朱莫问,便派三十名士兵把麦铁杖看管起来。谁料麦铁杖武功极高,乘看管他的士兵稍有懈怠,便施展功夫挣脱捆绑他的绳索,伺机夺取了一名士兵的大刀,飞身而起,一鼓作气将看守他的士兵全部杀死然后割下他们的鼻子,乘天色未明之时,泅渡返回江北,立即将贼帅所处方位详细向杨素做了汇报。杨素听后,称奇不已,除厚赏麦铁杖外,上书奏请朝廷授予麦铁杖仪同三司。

     杨素得知了京口叛军的详细情况之后,已知贼众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于是下令水军从扬子津渡江,攻打京口,直捣叛贼巢穴。由于敌军情况已经摸清,朝廷大军过江之后,凭着一股锐气,奋勇进击,立将贼阵攻破,贼首朱莫问被斩于阵中。余众降的降,逃的逃,京口一天之内便被收复。

     杨素用兵,一向治军极严,赏罚分明。每战临敌,冷酷无情。战前严申军纪,并彻查军中违纪者。凡查得士卒稍有过失,就按军法处置,对任何人都不留情面,所以临战之前必能处斩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犯有过失的士卒。军帐前血流满地,上下无不战栗,而杨素却高坐帐上谈笑自若,以此威震三军,手下将士哪个还敢不服从他的命令!当与敌军对阵之时,杨素便选一两百人为敢死,首先陷阵,若胜必然重赏,如果败仗退回,不论回来多少,全部斩首。然后再命两三百人去攻击敌阵。不胜退回者照样斩首。这样一来,手下将士都知道,只要不能取胜,回来就是死,那还不如拼死与敌人厮杀,还有可能保住性命,而且能立功获赏,所以杨素带的军队,所有将士全是勇猛无比,战无不胜。试想江南叛军,统是乌合之众,遇到杨素当然是顷刻瓦解。

     杨素率军攻下京口之后,便又进军攻打晋陵叛军首领顾世兴和无锡叛军首领叶略,这两股叛军遇到杨素这样奋勇杀敌的军队,当然是立被攻破,两地很快就被平定。叛军首领沈玄懀兵败逃走,被杨素率军追上抓获。自称为帝的叛军首领高智慧,据守浙江东岸修筑营垒,四周达一百多里,战船布满江面。杨素进军攻打,行军总管来护儿对杨素说:“江南人悍勇敏捷,他们的长处是在水上依仗战船作战,而且都怀着必死的决心,因此和他们正面交锋拼杀,势必会使我军遭受重大伤亡。我认为只有出奇制胜方为上策。请元帅给我数千精锐兵士,我率军暗渡浙江,潜入敌军后方营垒,断其退路,使他们进不得战,退不能逃。这就是当年韩信击破赵军所采取的策略。”

     杨素听后,认为此计大妙。称赞说:“将军所言正与本帅所思相合。今依将军之计,贼寇不难破矣!”遂调拨轻型战船数百艘,锐卒五千,尽归来护儿指挥。来护儿率军暗渡浙江,直取高智慧所据的大寨,下令士卒敌营。恰好遇到顺风,霎时间敌军后营烈焰冲天,火势顺风蔓延,敌寨一片火海。叛军正与杨素对垒,回望后方营寨起火,一个个心惊胆战,惊恐万状。杨素望见敌军后营大火冲天,叛军惊慌后顾,知道来护儿已经得手,于是下令全军奋勇进攻,大破敌军,数万叛军全部溃败。高智慧仅带数百人乘船逃入大海。杨素随后追杀,直达海边,得知高智慧已经远遁海岛,这才收兵停止追杀。收兵后,杨素在战舰上召见元帅府记室参军封德彝,商议下一步进军方略。不料封德彝失足落水,经身边士卒全力搭救,才幸免溺水而死。他一上船便急忙找来衣服把湿衣换去后,去见杨素,立即与杨素商议军情,只字没有提及自己落水之事。事后杨素听说了这件事,就问封德彝为什么不说落水之事,封德彝回答说:“意外落水,那是我个人的私事。元帅召我商议军,那是朝廷大事,私事不值一提,所以没有告诉元帅。”

     杨素听后,不由惊叹称奇,对封德彝十分敬重,而且视封德彝为密友,并向朝廷推荐封德彝。封德彝名叫封伦,字德彝。自从受到杨素的赏识之后,封德彝从一个元帅府的书吏步步升迁。封德彝在官场中善于奉迎周旋,并能潜心揣摩上司心意,,封德彝不仅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且还能得到所有当权者的青睐。在隋唐王朝交替的战乱过程中,封德彝一路高升,最终被唐太宗李世民任命为尚书右仆射,登上了唐初的宰相之位。后人对封德彝多持贬抑之词,但也有人认为封德彝无原则的左右逢源,各方讨好的做法也是为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能够圆滑应对,且永保荣华富贵的处世本领不能不让人感叹。

     且说叛军首领汪文进,占据婺、宣二州自称天子,任命蔡道人为司空, 据守乐安抗拒朝廷大军。杨素以得胜之师进讨蔡道人。蔡道人起初借南方百姓多生怨恨之机,举兵叛乱,自称大都督,但手下只有数千人,只好依附汪文进。虽被汪文进任命为三公高位,但并没有更多的兵力支援他。蔡道人手下的数千叛军,据守一个小小的乐安县城,哪能经得住朝廷大军的进攻?当杨素率军到来,便一触即溃,其余州县也全被平定。叛军逃出州县后,不少叛军拒不投降,分散为小股势力,多则数千人,少则数百人,结成团伙逃入深山溪洞之中,顽强与朝廷大军周旋抗争这便演变成一场游击战了。杨素率大军进剿,犹如拳头打跳蚤如何能将他们全部剿灭?但是若不剿灭,当朝廷大军退去之后这些小股叛军立刻会重新集结,攻陷州县。面对这一情况,杨素派遣史万岁率领两千精锐士卒,从婺州经小道翻岭渡海,绕道进入浙江深山之中,要求史万岁一个山头、一个溪洞地去搜寻叛军的踪迹。凡遇到叛军所盘踞的溪洞,务必尽行剿灭,彻底剪除后患。

     史万岁的骁勇众所周知。杨素正是看中了他这位孤胆英雄的本领,才命他仅率领两千轻骑深入大山之中,去剿灭占据山头溪洞的残余叛军。史万岁果然不辱使命,进入大山之后,翻山越岭,与部下同甘共苦,逐个山头、逐个溪洞去搜寻那些小股叛军,一旦遭遇便全力围剿。每次战斗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因为尽是大山和溪洞,敌人又在暗处,而且熟悉地形环境,且又不是平原,两军不能列阵厮杀。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所有战斗都是单打独斗。每次战斗,史万岁都身先士卒,同部下一起与叛军奋力搏斗,战斗的激烈场面难以描述。史万岁与部下历尽艰险,转战一千多里,经过的战斗共达七百多次。他们的后勤供应早就断绝,全体将士全靠剿灭各个溪洞的叛军后,夺得食物, 得到补给。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将藏匿在大山溪洞中的叛军剿灭干净。但此时史万岁已经与朝廷大军失去联系。杨素一百多天得不到史万岁的消息,于是派出侦骑,四处打听史万岁和这两千将士的消息,但音讯全无。上上下下全都认为史万岁已经全军覆没。

     此时史万岁在深山溪洞中剿匪已经取得了最后胜利,也正为与大军失去联系而犯愁。这一天他与部下露宿在一条溪水的岸边,清晨阳光透过山上茂密的树林,把那斑驳陆离的光辉洒满了岸边的草地,树枝上群鸟啼鸣,山幽花香。史万岁一早起来甩开膀子打了一趟拳后,走到溪水边,捧起溪水先喝了几口之后,便洗起脸来,刚洗了几把,眼前忽然有一片树叶从湍急的溪水中漂过。史万岁伸手去抓那片树叶,竟然没有抓到,那片树叶随着溪流飞快地向下游漂去。史万岁不由灵机一动,立刻起身回到宿营的地方,命令部下在附近的竹林中砍来一根竹子,截下一节,成为一个竹筒。接着便在锦帛上写了一封书信,把两千名将士前前后后战斗的情况,详细向杨素做了汇报。然后把书信裹上油布,装入竹筒之中,开口处用木塞封好,命士卒将这个竹筒放入溪流之中。竹筒便随着急流向下游漂流而去,竹筒随波而下,果然漂入了浙江,恰好被一位在江边挑水的人看到,觉得水中漂来的竹筒有点异常,便将它捞了上来。打开竹筒密封的一头一看,里面是一封书信。此人略识几字,知道这是送交朝廷大军的书信,便立即将书信送给当地驻扎的军队。杨素见到这封信后,才知道史万岁一百多天来所经历的艰苦战斗,而且得知各溪洞叛军尽平。杨素兴奋不已,一边安排部下沿溪流去迎接史万岁归来,一边把史万岁与部下战斗的事迹向朝廷报告。文帝接到杨素的表章,看后不由连声称奇,立刻下诏赏给史万岁家人十万钱,还军之后升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这便是“竹筒传书”的真实故事。后人在传奇故事中所杜撰的“红叶传诗”“漂流瓶”等只怕都源于史万岁的竹筒传书了。

     再说杨素命史万岁深入大山之后,又率军在温州击败了叛军首领沈孝彻。随后由陆路进军天台山,直指临海县,一路上追捕漏网溃逃的叛军,前后也经过了大小不等的战斗一百多次。高智慧从海上退到闽、越地区。文帝因为杨素长期在前线勤苦奔波,便传令征召杨素乘坐驿站的传车回朝休养。杨素回到长安,面见文帝,陈述叛军的残余势力还没有肃清,恐怕留下后患,请求仍回江南。文帝慰劳之后,让杨素在京城休养几天后再回前线。杨素说:“江南之乱,使圣上昼夜忧心,臣岂敢在家静养而忘国事!当此报效陛下隆恩之时,臣一刻也不愿耽搁时日,请陛下让我即刻返回江南,为陛下扫清余孽。”

     文帝听后,笑而从其所请,再命杨素乘坐传车来到会稽。此时据守泉州自称大都督的叛军首领王国庆,自以为海路艰难险阻,北方人又不善于驾舟船航行,所以他根本不加防备。不料杨素却乘坐战舰突然从海上到来。王国庆惊慌失措,只好弃城而逃,叛军多被朝廷大军俘虏或击杀,余党四散逃入海岛或深山溪洞。杨素再分派部将,从海上和陆上两路追捕,同时又秘密派人去劝说王国庆,让他除掉高智慧以赎罪。王国庆看到南方叛乱大势已去,思量自己的未来只有投降朝廷,才能保住性命,而且还会因功受赏。于是同部下商定,以投靠高智慧为名,假意率众与高智慧合兵。高智慧不知真假,便欣然接纳,不料王国庆乘隙将高智慧擒拿,击杀高智慧的部下后,将高智慧送交隋军。杨素招抚了王国庆及其部属,在泉州将高智慧斩首示众。高智慧手下的余党也都相继投降。至此江南叛乱被平定。

     杨素班师回朝,文帝派遣左领军将军独孤陀出京到浚仪迎接慰劳杨素及其所率大军。独孤陀是独孤皇后的亲兄弟。文帝派出国舅去迎接杨素,足见对杨素的器重。杨素回到京师后,文帝每天都要派人到他府上问候,并封杨素的二儿子杨玄奖为仪同三司,并且赏赐给杨素许多财物。自此文帝对杨素更加宠信并对他言听计从。跟随杨素征战的将士,微功必赏,所以杨素虽然在临战时以残忍手段对待部下,但将士们也愿意跟随他。不久文帝便任命杨素为尚书右仆射,取代了苏威。苏威被免去尚书右仆射之职,仍为纳言。从此杨素与尚书左仆射高颎一起掌管朝政,与高颎并立于朝堂。

     再说晋王杨广任扬州总管,到达江都之后,遵照文帝的嘱咐,双管齐下, 一方面加强军事进攻,命令跟随他的行军总管郭衍率精兵万人与叛军接战, 大破之。郭衍乘胜进讨东阳、永嘉、宣城等州县,尽平之。另一方面则推行招安政策。吴兴富春人陆知命原为南陈太学博士,因其才识和正直素有名望。陈灭之后,归于家。杨广到江都后,听说陆知命的声望,便召见陆知命,许以起用他为隋朝命官,令陆知命劝喻反者。陆知命凭借江南知名人士的身份,说下叛军占领的十七座城池,并招安叛军首领陈正绪、萧思行等三百多人。杨广的招安政策收到了成效奏报朝廷。文帝以陆知命之功任命他为仪同三司,并赐以田宅又用其弟陆恪为汧阳令。文帝开始用江南人为地方官员, 改变了当初统治江南的策略。

     杨素与杨广以武力平定了江南叛乱之后,杨素回京。江南数十州军政尽归杨广主持。杨广便开始笼络江南儒林人士。按照文帝的指示,重用名儒潘徽。潘徽,字伯彦,吴郡人,少年时就十分聪明好学,通“周礼”,精“毛诗”,“四书五经”全都精研,庄、老之学皆通其大义,尤其对《史记》《汉书》和《东观汉记》这三史研读得透彻,而且善属文,能论辩。当初南陈宰相江总招纳文儒之士,见到潘徽,一经交谈,江总便十分器重他。立即任潘徽为客馆令。文帝以博学能文的魏澹为聘陈主使。魏澹到了江南,陈朝便选派潘徽接待魏澹,二人都是儒林博士,礼学名家,可谓针尖对麦芒。魏澹完成了使命之后,要向陈主辞行,写了一个辞呈,开头写道:“敬奉弘慈,曲垂饯送。”潘徽接过这个辞呈一看,向魏澹说:“‘敬奉’为轻,是对我主的不恭,应该改为‘伏奉’方可。”说罢便将这个辞呈退给魏澹,要求将“敬奉”改为“伏奉”。

     魏澹听他这么一说,不由愤然说道:“《仪礼》中注曰:‘礼主于敬。’《诗经》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孝经》中说:‘宗庙致敬。’又说:‘不敬其亲,谓之悖礼。’孔子敬天之怒,成汤敬太阳上升,宗庙极重,上天极高,父极尊,君极贵,四者都同用一个‘敬’字。五经中也没有异文,不知您所说的‘敬’为轻,究竟有何依据?”魏澹满以为如此引经据典驳斥潘徽,潘徽必然无话可说。

     谁料潘徽不慌不忙地责难魏澹说:“你所论的‘敬’字,本不全都以为轻, 但使用的地方不同,其含义也各有区别。礼主于敬,这是大家共同讲的客套话,就像男子一样,二十岁成人之后才能名后加字,注明云:‘成人方敬其名也。’《春秋》有记,夫妻亦云‘相敬’,所以对于成人的男子有敬名之义,对于丈夫有敬妻之说,两处可以复用‘敬’字,难道都是极重吗?至于‘敬谢诸公’,根本不是对尊者所言,‘公子敬爱’止用于宾友之间,‘敬问’‘敬酬’何关用于贵贱!您应当知道‘敬’的深义,虽然不为轻,但‘敬’字用到常用语中, 就常有随意杂乱之处,所以今天说‘敬奉’,便有疑问了。我仅列举一处并未深究而说出更多的地方,但‘伏’显然是对尊者所言,故请您改之。”

     潘徽这一连串的反驳竟使魏澹无言以对,只好按照潘徽的意见将“敬奉弘慈”改为“伏奉弘慈”了。     

      陈灭亡前,潘徽任陈朝博士。秦王杨俊听说了他的大名便召潘徽为学士,带回长安。杨广此次出任扬州总管,便按文帝所嘱,将潘徽带在身边,让这位江南礼学名儒做幕僚,一同来到江都。到了江都之后,杨广就让潘徽牵头编书。首先让潘徽编著《江都集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既要搜集古往今来的大量资料,又要考究古典文献。潘徽只能当主编,下面需要一大批编辑,于是就由潘徽出面,招纳江南儒生,置王府学士一百多人,不仅参加这部书的编辑工作,而且要将经术、文集、兵、农、地理、医卜、释道等方面的资料皆编辑为新书。杨广使出这一手段表面上看只是编书而已,实际上是通过潘徽把江南的儒生全都笼络过来了。一大批不得志的儒生,多是江南大族的代表,经杨广以编书的名义召到扬州总管府内,他们既对隋朝消除了反感,又对杨广的知遇之恩感激不尽。渐渐杨广的声名日高,冠于诸王之上。再加上儒学是社会的根基,在江南这个根基更深。儒生又是当时社会的精神与文化领袖,社会的精英。杨广把儒生笼络住了江南人敌视隋朝的思想也就慢慢淡化了。杨广除了笼络江南儒林士人之外,又采取了另一策略。正是:儒释二教是根本,晋王重此收人心。欲知杨广又采取何种策略笼络江南人心,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