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 苏童:短篇小说更适合快餐式阅读

2023-05-10 14:56:27

倾听 | 苏童:短篇小说更适合快餐式阅读

:苏童老师,您的短篇《茨菰》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主要有哪些感想,能跟我们谈谈吗?

苏童:我是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对我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很高兴。我一直觉得没有一个作家会为奖写作,但是一般来说,按照一个作家正常的心态,获了奖其实就是收到一束鲜花,通常都是很高兴的,对于我来说这个意义也是在这里。因为鲁迅文学奖其实受关注的程度一直不是太理想,尽管它是一个国家级的文学大奖,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因为现在文学整个轰动效应在80年代、90年代到达一个顶峰以后,它一直在慢慢慢慢失去了轰动效应。所以这个奖项在现在受关注的程度其实不是太理想。我也看到现在很多网站,比如新浪读书的鲁奖竞猜,我知道这个事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介入的办法,整个活动有广泛的受众群体介入,无论对于竞猜对于结果是不是有意义,有决定意义肯定是不可能的,可能网友也知道,但是本身大家的介入,有一分热情,关注这个事情,对这个奖项的发展和生存都是极其好的。我想一定是极其好的。

说到短篇小说这个门类,在整个文学的比重当中,从历史上或者是从欧美来看,短篇小说的地位和比重跟中国有一种相似性,它从来就不受重视,短篇小说一直不受重视,或者被有意无意的忽略。相对于长篇小说,我一直说无论是文坛还是出版社还是市场,甚至一般的读者心态,对于小说门类都有一种长篇沙文主义。所谓的长篇沙文主义,长篇为大。但是短篇小说的确是一个非常偏艺术的,短篇小说跟诗歌都是特别偏艺术类的,从一部短篇小说当中,经常不能满足你一个非常巨大阅读的信息量,因为它毕竟很短,通常是一个故事切入了以后,一个味道交代出来以后,或者是一个主题得到展示以后就戛然而止。所以,它主要是让你回味,而不是让你很爽的这么一种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补充。

所以,这就意味着它跟读者之间的距离可能是有一点远,但是专业读者比较多,我所说的专业读者是从事与文学相关事业,还有自己是一个写作者,还有那种铁杆的文学爱好者,他们是短篇小说的阅读者。这个人数要相对于其它的长篇小说或者火爆的纪实文学,人数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你也必须客观地看待短篇寂寞,短篇是一个寂寞的文学门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又是正常的。

:我读过一些短篇,我觉得短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浓缩,而且它的味道很足,不会像一个长篇一样,把一个故事叙述得很完整,但是它的精彩就在于那一刹那之间。

苏童:短篇小说用我们传统的一句话,我们描述事物所谓的一唱三叹,它就是一唱,它希望完成三叹,所谓的三叹就是内涵的延伸和回味。但是我自己个人觉得读短篇其实是很享受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么一个大家都非常忙碌,但是又需要阅读,比如你坐两个小时火车的路程,你读长篇其实是读不完的,即使读完也根本是一目十行。但是读一篇短篇、两篇短篇非常有意义,看得很细致,当然是好的短篇,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你的印象会很深,所以,短篇小说其实很适合当今社会的快节奏。

有一个问题是真的完全全身心投入短篇小说创作的作家不是太多,即使像我也是写长篇,有一段时间写短篇,不会专注一直以短篇小说作为一个长期的写作任务。还有一个原因,因为实在是写短篇养不活自己,它有一个很实际的原因,因为真的是没法养活自己。写长篇,写剧本,现在这个时代已经都可以,没什么问题了,但是写短篇小说,因为你知道它几乎是无收入的,就像一个业余爱好,没有收入,这是一个问题。

:谈一谈您这个短篇小说的创作初衷?

苏童:我这个短篇小说是07年写的,《茨菰》很简单,因为这个小说首先是我的《香椿树》系列的一个延伸,里头的主人公,大家知道是一个农村姑娘,而且她有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生存背景,是70年代。因为我姐姐是知识青年,插队在苏南太常,当时很穷,现在当然很富,会跟当地的农村姑娘有交往,我记得很清楚,她曾经带过两个农村姑娘到我们家里做客,一个住了一个星期,另外一个住了一两个月。那时我还小,家里来了这么一个奇怪的客人,天天跟她朝夕相处,对她有非常强烈深刻的印象、记忆。这个农村姑娘其实后来她的命运如何也不了了之,大凡都是结婚、嫁人,做了一个农村的家庭主妇,其实我并不知道她的未来怎么样,但是小说里头这么一个彩秀的故事是我虚构的,是集合了许许多多的素材。当然这个小说是一个比较凄凉、比较悲剧的故事。我不知道它到底是事关乡村还是事关城市,事关单纯还是事关世故,这是一个关于一个遇到麻烦的女孩子在命运的关口,在十字路口走,哪条路口都走不通,所以退回原路。这是一个逃婚的女孩,没有逃掉,很多人要帮她,来自于城市的知识青年要帮她,城市的居民也帮她,但是每个人的帮助都不彻底。她没有逃掉这条路,是这么一个命运。

我一直写关注人的命题,这个小说里主人公的命运有她的特殊性,但是她的故事当中投射出许多关于人性的内涵,关于人与人关系的问题,关于城市与乡村的问题。

:苏童老师,其实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面对着人生的抉择,身处您故事里这个女主角,她是应该突破命运对他的束缚冲破出来,还是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让我们如何抉择?我们应该怎样做决断?

苏童:说到命运和选择的问题,从来都是无法选择的两个矛盾,因为你要突破,总是有一种力量在阻止你,所谓成功的概率其实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么好、那么多、那么高,大多数人原来是不信命的,但在一生经过了太多坎坷和挫折之后,他突然觉得“我还是应该听从命运的安排”。这也是人生当中一个非常巨大丰富的情节,在写人的选择、人的命运的时候,没有一种说法,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突破方式,我也不知道,每个人其实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

:苏童老师,您在面临一些困难,您是选择突破吗?

苏童:当然每个人都是一样,通常来说,都是不认命的。但所谓一个人的选择,你对整个生活有一个选择,生活同时也在考验你、折磨你,没有主动说我选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选择的生活是红的,生活给你一个红色,从来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永远是人生存的一个巨大问题,否则就没问题了。

:最后一个问题,想让你谈一谈在现在的文坛上面,我们不管是从业者也好,还是媒体也好,对于文学我们应该给它一个怎样的态度?

苏童:我一直觉得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无论现在的文学边缘化多么严重,它多么冷清,但是一个社会总有一群人是需要文学的,这个人群有时候当它的数目比较庞大的时候,大家觉得文学多么好,人群的数目比较萎缩的时候,大家又觉得文学出了问题,其实文学从来没有出问题,读者也没出问题,只不过你知道所谓的潮起潮落,有时候对于文学可以一样做这样的描述,文学的冷与热永远是在循环的过程,有冷的必有热的,有热的必有冷的,现在大家的习惯思维,比如大家不太关注文学,一定认为文学出了问题,其实有时候是非常微妙的关系。我是觉得一个社会如果相对稳定,如果大家都静下来,如果都安定下来,很多人没有急迫的生存问题,文学自然会成为很多人的精神食粮。

但是当然很多人很多时候物质食粮没解决的时候,他没有时间考虑精神食粮,所谓的社会转型期如果比较漫长的话,文学的萧条和寂寞可能也就相应比较漫长。当然我也不能确定一定是怎么样,因为你看文学史上,有时通常故事最多的动荡的那种年代里,那个年代本身是没有什么东西,得过几年,沉淀下来,五六年以后,十年、二十年以后,像雨果写的《93年》,他是93年法国革命过去了20年以后才写这么一个题材,很多人都一样,就像巴尔扎克一样,写了很多很多东西,关于法国社会的,都是有一个滞后,托尔斯泰也一样,都有一个滞后。

还有一点是很多人觉得文学不能很及时的反映我们生活之痛,不能及时把我们这个时代我所想说的话你替我说出来,他拒绝你,他觉得你从来没有替我发言,从来没有替我宣泄,但是文学这个种类、这个品种就是这样很奇特,它这种艺术是很奇特的,它永远有一个滞后的效应,它必须得过一段时间,对那个时代做一个交代,做一个发言,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

:其实读者对于作家,都有一个期望,希望你们说出他们的心声,因为他们对文学还有梦想。

苏童:大家特别喜欢说哲学化的文学死了,或者是诗歌死了、小说死了,天天死,天天也活着,就是这个问题。

:我们这一次采访就到此结束,谢谢苏童老师。

苏童:不客气。

(来源:2010年新浪读书)

分享与订阅

微信名:《收获》微信号harvest1957

对本文或者《收获》作品有话要说,直接发送微信平台。每周日推出《收获·声音》将选择刊出。

欲了解往期内容,请在《收获》微信公众号界面上点击右上角,再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收获》杂志邮购,发行部联系电话:021-54036905,平邮免邮资

《收获》淘宝店①《收获》文学杂志社”,http://shop108241121.taobao.com;②“《收获》杂志官方店”http://shouhuo1957.taobao.com021-54036905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