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就是人生预演

2023-05-10 14:56:27

文  |  景辰


爱读小说的人总是相似的,不爱读小说的人却各有各的理由。


最近伴随着一档综艺节目,中华诗词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相关的讨论已经很多了,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和诗词处于同一级别但似乎永远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文学形式——小说,从小到大,从家长到老师,好像所有人都把小说视为耽误孩子成绩、让孩子误入歧途的罪魁祸首。


要说大众有这种偏见,看了小说的起源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


中国古代小说最早的雏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笔记小说,基本是街谈巷语;而到了唐代,传奇的出现,尤其是三大爱情传奇,标志着古典小说的正式形成,作用还是休闲娱乐;宋元两代,随着商品经济和市井文化的发展,逐步出现了话本小说,但主题还是话本演义;即使在明清小说发展到了高峰,至今没法超越的四大名著出现,小说依然没有得到正确的评判;到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出现多元化,“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让小说开始有了现实意义,但为时不久;现代网络文学的出现,大批网络作品涌现,如玄幻文学、新言情等,也出现了大批网络作家,如萧鼎、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等,让家长老师对小说彻底的不放心了……


读小说让你分辨好坏


我个人是一位非常喜欢读小说的人,但是我读过的小说却是屈指可数,因为反反复复,让你欲罢不能的就那么几部。


好小说不一定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也不一定是阿拉文德·阿迪加的《白老虎》、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乔治·马丁的《冰与火之歌》、大卫·米切尔的《云图》,任何你读来让你有感悟的才是好小说!读完没有任何益处、浪费了时间的都是坏小说。


小说有好有坏,我这里说的好和坏是因人而异,比如我初中那时候有一本小说,叫做《坏蛋是怎么样炼成的》,:打打杀杀的成什么样子!但是我读完之后获得的却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畅快,全篇透过打打杀杀的情节,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道理:


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如果你喜欢,随便你去拿,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


这对于读者是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首先树立的是一种信心,我想要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但是紧跟着就告诉你,你得付出相应的代价。想要获得好成绩,你就必须付出努力学习的代价;想要获得好工作,你就必须付出德才兼备的代价;想要获得好声誉,你就必须付出与人为善的代价……


当然还在于分辨人的好坏,也可以说是善恶,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把人归于两类:善和恶,但是真实情况下没有那么的界限明晰,而好的小说就在小说当中悬置道德判断。


好作品绝不宣传教化,作者只会不动声色地把人性中光明和黑暗的地方都呈现给你,让你自己来做选择。


很多小说当中都会有那种两难的选择,比如在《倚天屠龙记》当中,张无忌面临的是为自己被逼死的爹娘报仇还是保全一干教众的安危的抉择,这就让主人公进入了是孝还是义的选择,自古忠义难两全,这些设置往往都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你选择了任何一个答案,都会有相反的观点跟你争辩,没有人能够有一个终极答案,这正是好小说的魅力所在,它让你更加宽容、谦卑,更加悲悯,对人性有更多面的思考和理解。


读小说让你体验生活


读小说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我读过不下十遍了,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悟,因为我每次读都将自己设定成书中的一个角色,沉浸在角色中,在角色每一次面临抉择的时候去体会角色的内心变化及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


例如我第一次读总有一个疑问,令狐冲为何会对小师妹念念不忘,而最后又为何会一步步和魔教圣姑走到一起,我把自己带入到令狐冲的角度,以令狐冲的角度去读,设身处地的去想,从小就在华山长大,师傅是他的唯一榜样,他师傅又是娶了师傅自己的师妹,平日里恩爱有加,而令狐冲在华山上能接触到的同龄女孩子也就只有岳灵珊了,自然会暗生情愫,但是这种更多的是兄妹情,所以等遇到真正爱他的和他爱的任盈盈出现的时候,虽对小师妹心有不舍,但最终不会错过。


再例如不论是风清扬还是令狐冲,不论是论武功还是论修为,他二人都能称得上是独步武林,但到最后无不例外的都选择退隐江湖,这是令人难以理解的,当我设身处地的将自己带入到风清扬和令狐冲的角色,再去读来,便能感同身受。


当你眼见着那些江湖上所谓的名门正派锦衣华服、成群结队地行走江湖,腰悬大宝剑、脚踱四方步,碰到那些落单的邪教魔教,就大义凛然:大魔头,我自己来收拾你,我们名门正派绝不会以多欺少!被打到狼狈不堪时就立刻变了脸:跟这个大魔头讲什么江湖道义,大家一起上啊!而名门正派内部为了一己私利割袍断义、背后捅刀、算计徒弟这都算不得什么,关键时刻连自己命根子都敢割,还得和媳妇在人前维持恩爱的假象才令人作呕。


风清扬和令狐冲大概就是受不了这样的江湖道义才想退出江湖的吧。


设身处地的深入角色是理解作品的最好方式,我们的伟人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也经常沉浸其中,根据李银桥的回忆:


,一支烟没吸完,便拧熄了,目不斜视地盯着台上的演员。他烟瘾那么大,却再未曾要烟抽。终于,许仙与白娘子最先了曲折疾苦的生离死别,,他的鼻翼最先主动,泪水在眼圈里暗暗累积凝结,酿成大颗大颗的泪珠,转啊转,扑嗤嗤。顺面颊滚落,砸在胸襟上,,那是一种颤动的哭泣声,而且毫无忌惮地擦泪水,撂鼻涕。法海最终将白娘子压到雷锋塔下,就在那一刻,惊人之举产生了!,他的大手拍在沙发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他仍旧在剧中,大踏步向舞台上走去。全场的拍手声终于将他叫醒,他稍一怔,也随着兴起了掌。主席回到实际中了,但他不掩饰本身的好恶,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用一只手同“许仙”和“白蛇”握手,始终没有搭理倒霉的老僧人“法海”。


不革命行吗??!,不是某时某刻一次特定的表现,这是一种带有过程性和内在联系的情感表现,有其复杂深刻的社会及历史背景,是贯穿了一个小小的历史过程的,是全身心投入其中的最真切的情感表达。


读小说让你历练感情


武侠小说中,情感描写都是非常出彩的情节,日常生活我们很难有机会遇到那么丰富的感情经历,但是如果能够深入角色,便能够在主人公感情纠葛当中体味一段段酸甜苦辣,在《倚天屠龙记》中,主角张无忌的感情算是金庸先生所有作品中关于儿女私情的设定中最为复杂的。尽管多个女子喜欢同一个男子在武侠作品中并不少见,但张无忌心中所念的却也是那喜欢他的四个女子。他是一个对待感情无所适从的人,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无法同时面对四个喜欢他的女子,他也无法面对自己。关于他们之间的感情,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来些许,但真正的爱,却只有张无忌自己知道,可能金庸先生本人也不得而知。


众说纷纭,我个人认为张无忌最喜欢的应该是赵敏,原因下面这段描写:


张无忌对这些愚人之言也无意多听,信步之间,越走越是静僻,蓦地抬头,竟到了那日与赵敏会饮的小酒店门外。他心中一惊:“怎地无意之间,又来到此处?”只见店门半掩,门内静悄悄地,似乎并无酒客。他稍一迟疑,推门走进,见柜台边一名店伴伏在桌上打盹。走进内堂,但见角落里那张方桌上点着一枝明灭不定的蜡烛 ,桌旁朝内坐着一人。这张方桌正是他和赵敏两次饮酒的所在,除了这位酒客之外 ,店堂内更无旁人。那人听到脚步声,霍地站起,烛影摇晃,映在那人脸上,竟然便是赵敏。她和张无忌都没料到居然会在此地相见,不禁都“啊”的一声叫了出来。赵敏低声道:“你……你怎么会来?”语声颤抖,显是心中极为激动。张无忌道:“我闲步经过,便进来瞧瞧,哪知道……”走到桌边 ,见她对面另有一副杯筷,问道:“还有人来么?”赵敏脸上一红,道:“没有了。前两次我跟你在这里饮酒,你坐在我对面, 因此……因此我叫店小二仍是多放一副杯筷 。”张无忌心中感激,见桌上的四碟酒菜, 便和第一次赵敏约他来饮酒时一般无异。


那种相互之间无需言表的爱,全在字里行间,每每读到此处,脑海中都能形成最真切的画面,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读小说的原因,电视剧是很难表现的如此细腻的。


手足兄弟情、师徒父子情,感情深厚?同门相残、师徒反目,情谊何如?昨日众叛亲离、今日号令武林,作何感受?我们不能总认为身边都是好人,但也绝不把所有人都当作坏人;我们对喜欢的姑娘彻夜难眠,虽不敢保证一生一个,但也绝对保证一次一个;我们对他人赤胆忠心,灾祸来临,虽不能保全所有人姓名,但也求一个问心无愧……


我们从小说中能够充分的历练感情,遍尝酸甜苦辣。


读小说就是人生预演


婴儿呱呱坠地,便踏上了一段无法回头的旅程,开启了不能重来的一生。人生如戏却有别于戏,人生无法用橡皮擦抹去、无法像草稿一样被修正,它无法预演,一旦拉开序幕就无法暂停。


我们都或多或少都会设想自己的未来,在脑海中演绎过各种各样的精彩,但人生却从来不准许我们调整自己走过的路。


小说恰恰满足了我们最炸裂的需求,它能让我们过一段不同轨迹的生活,即使是短暂的,你能够沉浸在作者为主人公勾勒的世界里,哪怕只是片刻恍惚中的真实,比如你小时候无数次化身孙悟空,拿着一根大树枝体会一把保护你表哥去西天取经的童真童趣;比如你青年时候能够化身圣地亚哥,体会八十五天捕不到鱼,最终捕到大鱼却只带回去一具残骸的不轻言放弃;比如你人到中年,化身福贵,体会一把在和命运做斗争之后思考到底什么叫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的,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情而活的。


读小说最大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识太多字,不用认识“葳蕤”是茂盛,“巉岩”是险峻、常用字就足够了,如果真的识字不多,读的时候可以放一本《新华字典》,旁边再放一本《怎样查字典》。


小说通常复杂,复杂才是人生。


人生可以预演,阅读丰富人生。


欢迎关注公众号:景辰(iJingChen)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