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二十三回

2023-05-10 14:56:27

第二十三回  李德林建言释疑  郧国公誓师平叛

     话说杨坚接到李询的密报 , 惊异之中也不知如何是好 , 便先把刘 昉和郑译二人找来商量。二人官居相府要职 , 分别协助丞相处理军政事务。如今前线战事紧张 , 正该是刘昉与郑译为杨坚分忧、出谋划策的时候。杨坚对他们二人说 :“韦老将军征战一生 , 虽然战无不胜 , 可如今已年近七十, 而且又忽然病卧军中。主帅身体欠安尚且不说 , 又传言行军总管之中有几位接受了尉迟迥的金钱 , 此情着实让人担忧 , 不知二公有何良策可安军心?”

     刘昉听后 , 吞吞吐吐地说 :“既然韦老将军年迈多病 , 我看不如另选一帅把他换掉。”

     杨坚听后双眉一皱说 :“韦老将军的威望和用兵之道只怕朝中无人可及 ,如今军心不稳 , 若轻换主帅不是更难稳定军心吗?”

     郑译说 :“李询所奏并没有让撤换主帅 , 只是说梁士彦等人有受尉迟迥拉拢之嫌 , 为了以防万一 , 我看不如将这几位行军总管免职算了。并按李询的建议再派一位重臣到前线监军。”

     杨坚说 :“长史所言倒还可取 , 但监军之职 , 我看由刘司马担任最合适。”

     刘昉一听 , 心中不由一惊 , 万万没有想到 , 杨坚竟派他前往战争前线。可一想 , 自己所任司马之职就是担当军事重任的 , 如今正当用兵之际 , 司马不理军情, 只怕说不过去。犹豫一下之后说道 :“丞相委我以大任 , 我本应该上前线去为朝廷效力 , 只是我一向担任文职 , 从未经历过征战之事。我战死在前线事小 , 只怕误了丞相大事 , 请丞相另委派他人好了。”

     杨坚一听 , 心中不悦 , 但又不好强之 , 遂转向郑译说 :“你我同窗之谊 ,最亲近的只有正义公了 , 请长史到军前是我最放心的!”

     郑译一听 , 没想到杨坚会让他上前线去 , 心想 : 管军事的司马推托不上前线 , 我这管政事的长史却要上前线去冒刀枪之险。我看也得找个合适的理由推托了事。于是说 :“当此危难之时 , 我真想上前线去为朝廷效力 , 只是老母在堂 , 不仅年齿已老 ,而且卧病在床 , 我需要经常侍奉在她身边 , 以尽孝道。请丞相成全我孝敬老母之心。”一边说 , 一边暗想 : 当初你杨坚不也曾辞官在家侍奉母亲嘛 , 我这个理由只怕你不好驳回。

     杨坚一听 , 心中气恼至极。暗想 : 你这两个反复小人 , 没想到还如此贪生怕死!关键时候 , 方见本质 , 但又想到二人定策之功 , 只好隐忍不发。于是说 :“二公所言 , 确实不适合到前线去做监军。如此军国大事 , 一时也难决断。请二公退下 , 容我三思后再做决定吧!”刘昉与郑译都无话可说 , 于是起身告退。

     等他们二人去后 , 杨坚冲他们二人的背影狠狠啐了一口唾液 , 闷坐在椅上 , 一时无计可施。正当此时 , 李德林与高颎联袂而至。一进门 , 李德林便急匆匆问道 :“听说丞相要调换前方将领 , 不知可有此事?”

     杨坚一看高颎与李德林不召而至 , 不由眼前一亮 , 急忙起身相迎 , 并答道 :“适才与长史和司马议论前线军情 , 情况令我担忧。而他们二人又无任何良策为我筹划。先生与独孤公来得正好 , 这疑难之事 , 还是要请你们二人出谋划策。不知先生有何高见?”

     李德林说 :“丞相与前方各位将领 , 都是国家贵臣。不少总管的威望和资历与丞相不相上下 , 他们未必会对您忠诚而甘心受您的领导 , 今丞相挟天子之威而号令他们 , 才使他们能率兵讨逆。以前所派遣的将领 , 丞相疑心他们怀有异图 , 若将他们换掉 , 再派去接替他们的将领 , 未必也都是忠于丞相的人 , 反而会使现在带兵在前线的将领 , 真的会生离心而怀异志 , 而且所谓三位总管接受尉迟迥金钱之事 , 也只是传言 , 虚实难辨。丞相若要撤换他们 , 一定会担心他们畏罪投敌 , 而需要将他们锁禁起来。这样一来 , 郧国公以下所有将领 , 必然会惊惧而人人自危。何况这临阵易将之事 , 正是战国时期 ,燕国和赵国分别被齐国和秦国打败的原因。历史上这些临阵易将的惨痛教训 ,望丞相深思!”

     杨坚听李德林一番议论之后 , 不由惊出一身冷汗。杨坚起身离座握住李德林的手说 :“若先生不阐明此中利害 , 几乎要坏了大事。此刻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李德林说 :“依我之见 , 请丞相依李询所言 , 派出您最信赖的重臣 , 到前线担任监军。所派之人不仅要明于智略 , 而且应该是让诸将所信服者。军中即使有人心生异志 , 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万一有人有异常举动 , 监军也能将其制伏。”

     杨坚叹道 :“刚才我已有意让刘昉或郑译为监军, 不料他们二人竟推托不前。”

     李德林说 :“他们二人推托不前 , 实属万幸!若选派他俩为监军 , 只怕更要添乱。”

     杨坚一听 , 也明白过来 , 刘昉与郑译奉迎奸狎有余 , 而大智大略都不具备。杨坚犹豫之中 , 转眼去看高颎。在一旁一直听李德林纵论的高颎已经沉不住气了 , 未等杨坚开口 ,便起身说“丞相若信得过我高颎, 我愿替丞相分忧 , 虽万死而不辞!”

     杨坚一听 , 鼓掌说 :“若得独孤公前往军前 , 我无忧了!只是我知道您也有老母在堂 , 不知独孤公能舍孝道而不顾吗?”

     高颎说 :“如今情关朝廷大事。国安方可保家安, 若叛军不平 , 朝廷危难 ,还何言尽孝之心?丞相不用为我担忧 , 我奉命即行 , 火速赶往军前!”

     杨坚拉着高颎的手说 :“所谓疾风识劲草 , 危难之时方见忠诚。当年岳父大人临难之时 , 众多门客叛独孤家而去 , 唯公以独孤家之亲而待伽罗 , 此情使我夫妇至今难忘!今日是我杨坚临危难决之时 , 又得到独孤公慷慨分忧 ,舍亲情而赴危难 , 如此情义 , 我杨坚永记于心!”说罢即授命高颎为监军。

     高颎受命 , 便在丞相府整理行装后 , 即刻出发。上马时挥泪对属下说 “请到我家转告老母 , 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现在正是朝廷危难之时 , 做儿子的只能舍孝而全忠了。”说罢便纵马而去。

     杨坚闻听此言 , 也感动得热泪盈眶。恰在此时又传来消息 , 东郡太守于仲文为尉迟迥所破 , 妻子儿女均遭杀害。杨坚不免又是伤感 , 又是惊心。

     于仲文 , 字次武 , 是上柱国、燕国公于寔的儿子 , 幽州总管于翼的侄子。于仲文少年时聪敏好学 , 喜读书。九岁时曾在云阳宫见到周太祖宇文泰 , 宇文泰问他说 :“听说儿好读书 ,读书有什么用呢?”于仲文答道 :“协助父亲侍奉君王 , 忠孝而已。”宇文泰听后对他盛加赞赏。成人之后 , 不仅学识渊博 , 而且倜傥有大志, 气调英拔 , 当时号为名公子。为官之后不仅明断狱讼 , 而且不畏强权 , 执法严明。这时担任东郡太守。尉迟迥叛乱 , 遣将檀让收河南之地 , 劝诱于仲文从乱 , 被于仲文严词拒绝。尉迟迥恨他不同自己共同举事 , 便遣将宇文威攻之。于仲文大破宇文威 , 斩首五百余众。尉迟迥增兵围攻东郡 , 于仲文寡不敌众 , 城破之后 , 在巷战中继续拼杀 , 眼看叛军蜂拥而来 , 于仲文只好弃妻子 , 率六十余骑突出西门 , 且战且行, 身边六十余人死伤殆尽 , 于仲文只身逃回长安 , 尉迟迥于是杀其妻和三子一女以泄恨。杨坚亲自接见于仲文 , 引入卧室 , 感伤不已 , 流着眼泪对于仲文面加抚慰。遂赐位大将军 , 领河南道行军总管 , 命至韦孝宽军前率兵讨贼。

     高颎与于仲文先后来到前线。韦孝宽得知高颎为监军 , 现已到帐下 , 立命侍姬引高颎入后帐相见。高颎入帐 , 只见韦孝宽稳坐在交椅之上 , 满面红光 , 精神矍铄 , 哪像生病的样子?急忙上前向韦孝宽深施一礼说 :“大敌当前 , 韦老前辈称病深卧内帐, 莫不是另有所谋?”

     韦孝宽起身还礼后 , 哈哈大笑说 :“我何病之有?昭玄公一到军前 , 老夫的病就痊愈了。”

     高颎不由一笑说 :“老前辈害的是心病 , 这心病自然是用心来医了。”

     韦孝宽说 :“昭玄公所言对极了。我这心病来自两个方面 , 一是朝廷 , 二是阵前将领。昭玄公代丞相而至军前 , 使我对丞相的胸怀和气度已经深感佩服!杨家后生 , 一定会光耀祖宗。虽然年纪尚轻 , 而且初临大事 , 却对老夫深信不疑, 把关中精兵尽委于我。老夫在垂暮之年 , 也要竭尽余力为朝廷尽忠。昭玄公是丞相腹心 , 而且素有谋略 , 今与我共同破贼, 使我后顾之忧顿消。这病便好了一半。各路总管 , 群情未一, 我之所以称病拒见任何将领是为了暗探各路行军总管之心。我深卧帐中 , 以妇人传达教命 , 为的是迷惑众人。三军纲纪皆委阴寿将军处理 , 我另在暗中选派心腹 , 安插在各路总管军营 , 以察其有无通贼之事。时至今日 , 还未发现哪位总管暗与贼通。若此时发现 , 便可及时处治;若临阵生变 , 到那时可就晚了 , 我军与贼接战必然溃败。经过这十数日的观察 , 我已经尽得其情。个别将领迟疑不前 , 难尽全力破贼的念头可能会有 , 但接受贿金之说 , 纯属妄传。今日昭玄公一到军前 , 也就能安众人之心了。明日你我召集诸将 , 言明军纪 , 大军以朝廷之威而讨贼 , 师出有名, 仗大义而战 , 叛贼立可平矣。”

     高颎听后 , 不禁对韦孝宽肃然起敬 , 真正从韦孝宽这里学到了用兵之道 , 也深刻认识到了韦孝宽的深谋远虑。于是感叹说 “老前辈真不愧是一代将星, 自古名将没有哪个能像老将军这一生而百战不殆!晚生今日能与老前辈并肩而战 , 受益多矣!”

     韦孝宽哈哈大笑。于是两人遂共谋出兵进击之事。

     正当二人在帐中谋划之时 , 于仲文也赶到军前。这时颇怀疑虑的宇文忻先迎着于仲文问道 :“次武公新从京师来 , 观察执政的处世态度怎么样呢?尉迟迥的叛乱不难平定 , 只恐怕平叛之后 , 有高鸟尽良弓藏的事情发生。”

     于仲文听宇文忻如此一说 , 知道他对杨坚不放心 , 于是对宇文忻说 :“丞相宽仁大度, 明识有余。我们若能竭诚尽忠 , 他一定会用诚心来对待我们。 我在京中三日 , 已见丞相有三大善行。以此观之 , 丞相可不是寻常之人。”

     宇文忻问道 :“您所言执政有三大善行 , 究竟是什么呢?”

     于仲文说 :“有一个叫陈万敌的人 , 刚刚从尉迟迥处奔回京城。丞相立即令他和弟弟陈难敌招募乡中勇士 , 令兄弟二人一起从军讨贼。这足见丞相胸怀大度 , 用人不疑 , 这是一大善行。另有上士宋谦 , 奉命审理案件 , 宋谦竟借审理案子的机会 , 另外穷追涉案人员的其他罪行。丞相知道后 , 当面责备他说 , 涉案人员自己可以推求 , 无须你去另外察究 , 以坏大礼。这说明丞相不察人隐私的第二个善行。我见丞相 , 只要说到我妻子儿女被贼所害之事 ,丞相没有不凄然而落泪的。这是丞相怀仁慈之心的第三个善行。”

     宇文忻听后不由叹道 :“丞相是可以信赖的 ,我们只有齐心讨贼 , 以报效朝廷!”

     于仲文出自勋贵之家 , 地位又与各路行军总管相近 , 利益相通。他的话不仅宇文忻听后对杨坚心悦诚服 , 而且使各路将领也都齐心支持杨坚。加上高颎的到来 , 各路将领疑虑顿消 , 前方将帅众心归一 , 军威大振。于仲文所言传入韦孝宽耳中 , 韦孝宽向高颎说 :“如今我军内部精诚一心 , 军威大振, 破贼必矣!”于是传令升帐视事。众将见韦孝宽精神焕发 , 老当益壮 , 不由一个个感奋不已 , 踊跃争先, 全都要在阵前立功而效忠朝廷。数十万大军誓师出发 , 向尉迟迥展开攻势。

     韦孝宽率大军自河阳挺进到武陟 , 与盘踞在武德郡的尉迟迥之子尉迟惇所率的十万大军隔着沁水对阵。当时正值八月天气 , 连日天降大雨 , 沁水暴涨。韦孝宽所率大军无法渡河。高颎遂向韦孝宽建议于沁水上搭桥。韦孝宽便将搭桥的任务交给了高颎。高颎亲自指挥士兵 , 就近伐木在沁水上抢搭桥梁。 为防敌方进行破坏 , 高颎预先命令士兵用木石制成“土狗”, 放置河中。这“土狗”就是前高后低的一个木架 , 里面用土石填了 , 好像狗蹲在那里一般 , 故称其为“土狗”。然后将这些“土狗”一个连一个并排放在河中 , 形成了一道拦河坝。这些“土狗”刚刚安放妥当 , 果然不出高颎所料。尉迟惇从沁水上游放下许多木筏 , 木筏上所载柴草尽泼上了油 , 并全部点燃。一时间烈焰冲天 , 数十只火筏顺流而下 , 加上风助火力 , 火筏下行如飞。尉迟惇打算用这些火筏将高颎所造的桥梁一下子给烧了。没料到这些火筏尽被蹲踞在河中的“土狗”挡住了。高颎立在岸边 , 指挥士兵迅速将桥建好。韦孝宽见桥已成 ,便督率大军渡河。对面尉迟惇看破坏桥梁的计谋没有得逞 , 见朝廷大军已经渡河 , 心中不由暗想 : 兵法上说 , 敌方渡河 , 让其渡过一半而攻击 , 必然获胜。想到这里 , 尉迟惇便命令自己的部队向后撤退 , 待韦孝宽的大军一半过了河 ,另一半还在桥上的时候再指挥大军发动反击 , 打韦孝宽一个措手不及。但他哪里知道 , 韦孝宽早把他的打算看透了 , 。韦孝宽身先士卒 , 纵马抢先过桥来到对岸 , 一看尉迟惇部队后撤 , 便向渡河大军高声命令道 :“今日之战 , 有进无退!叛贼畏朝廷大军而后退 , 众将士何不随我杀敌立功!”一边下令擂鼓助威 , 一边挥鞭催动战马 , 奋勇争先冲向敌军。众将士无不受到鼓舞 , 在一片呐喊声中 , 紧随老将军马后奋勇冲杀过去。高颎立在岸边 , 督促后面十几万大军迅速从桥上全部渡河 , 并向三军高喊 :“当年霸王破釜沉舟而灭强秦 , 今日我朝廷大军也是背水一战 , 没有退路!”喊罢 , 立即下令把刚刚建好的桥梁给烧了。全部渡过河的大军一看退路没有了 ,只有奋勇杀敌才有生路 , 于是一个个勇气倍增 , 争先向前冲杀。这是尉迟惇万万没有料到的 , 而且两军相对 , 哪能后退!他这十万大军按他的命令向后一退 , 韦孝宽的大军便如潮水般地冲杀过来。尉迟惇如何能遏止得住这十万大军!双方还未接战 ,他的部队便全部溃败下来。常言道 : 兵败如山倒。尉迟惇这十万大军便在混乱中后退逃命 , 一时间自相踩踏 , 死伤不计其数。车马、兵器委弃如山。

     当初尉迟迥为防止尉迟惇与战失利 , 便预先在野马冈和草桥两处设下伏兵 , 以便杀韦孝宽一个措手不及 , 但万万没有料到 , 尉迟惇所率的十万大军这么快便溃败下来。两处伏兵加起来不到万人 , 一看前方十万大军溃如山倒 ,两路伏兵的将领大惊失色 , 哪还有心率兵迎敌?再加上韦孝宽指挥各路将领 ,以倒海翻江之势奋勇追击尉迟惇所部 , 来势汹涌 , 两处伏兵也接连被破。尉迟惇单骑逃回相州。捷报传到长安 , 杨坚满心欢喜 , 立即以朝廷名义颁诏嘉奖 ,鼓励前方将士。他在无限宽慰之中感念李德林之言非常正确 , 对高颎也更加敬重。

     且说韦孝宽和高颎统率三军 , 一路追杀 , 直到邺城。尉迟迥统率十三万大军驻扎在邺城。两军便在邺城外摆开了阵势 , 准备展开最后的决战。

     

     尉迟迥手下有一支特别精锐的部队 , 被他称为“黄龙兵”。这黄龙兵共一万多人 , 是尉迟迥从关中带过来的亲兵。每个士兵头戴绿头巾 , 身穿黄锦袄 ,排开阵势 , 远远望去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横卧在阵中。而且这些黄龙兵一个个骁勇善战 , 训练有素。尉迟迥就是凭借这支黄龙兵而屡立战功 , 威名远扬的。他虽然年过六旬 , 但老当益壮 , 亲统黄龙兵和十几万大军与韦孝宽相持。正当此时 , 尉迟迥的弟弟尉迟勤又率领五万青州兵向邺城增援。两路人马加到一起便是十八万之多 , 与韦孝宽所统率的朝廷大军在数量上相差不大。尉迟迥和韦孝宽都是北周柱国大将军、百战老将 , 而且都为北周王朝立过大功。一个是蜀国公 , 一个是郧国公 , 功勋、资历和年龄也都不相上下。这邺城下对垒的两军将帅真可谓是旗鼓相当了。正是 : 棋逢对手较输赢 , 将遇良才争建功。欲知此战谁胜谁负 , 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本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