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二十七回

2023-05-10 14:56:27

第二十七回  倡改革万物维新  证应验封赏旧交

     话说文帝封妻子独孤伽罗为皇后 , 夫妻恩爱不减当年 , , 相互扶持依赖的程度更胜往昔。独孤氏家虽然世代尊贵隆盛 , 但独孤皇后性情一向谦恭 , 不仅喜爱读书 , 而且时时处处留心政事。夫妻同在卧内议论朝政 , 皇后的意见经常与文帝不谋而合。文帝难决之事 , 则常赖皇后剖析明白 , 想出主意, 而且合情合理 , 没有可指责的地方 , 但独孤皇后从不公开露面参与朝政。文帝对自己的妻子一向是既怕又爱。如今虽然做了皇帝 , 既怕又爱之情一点没有改变。不仅敬爱有加 , 而且言听计从。宫中内侍全都知道 , 称独孤皇后为“二圣”。自从文帝夫妇入居皇宫 , 文帝每日临朝 , 独孤皇后都和文帝并排坐上辇车 , 将文帝送到露门方止。然后文帝登殿 , 举行朝会 , 召见臣下 , 处理军国大事。独孤皇后就坐在殿后阁内 , 安排亲近宦官伺察文帝的言行 , 如果发现朝政有误 , 或处理不当之事 , 就立即通过宦官加以劝谏和纠正。文帝退朝 , 她再与文帝一起乘辇车 ,或夫妻相偕漫步回到寝宫。独孤皇后虽然参与朝政 , 但从来不进入朝堂。在她心中似乎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界线。这便是她深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而形成的保守观念。她像文帝一样 , 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 不仅不以皇后的特权谋取私利 , 而且严格按照朝廷制度办事 , 所以宫内宫外无人不敬。

     有一次职掌礼仪制度的官员上奏说 :“按照《周礼》规定 , 百官妻子的名位和封赏 , 应该由皇后发布 , 请朝廷按古代的礼制办。”

     文帝听后 , 便征询皇后的意见 , 独孤皇后说 :“妇人干政 , 或许从此就会逐渐盛行, 我不能开这个头。”于是此议乃止。

     独孤皇后与文帝一样禀性俭约 , 节俭之风夫妻相同。一次文帝需要配制止泻的药 , 要用胡粉一两 , 在宫中到处搜求, 最后还是没有找到。又有一次 ,文帝想赏赐给柱国刘嵩的妻子一件织成的衣领 , 宫中也没有。可见主持后宫的独孤皇后节俭到何种程度。

     独孤皇后让文帝吸取北周任用外戚而失天下的教训 , 所以文帝从不把大权要职授予外戚 , 独孤皇后的兄弟任职不超过将军、刺史。文帝的外祖父吕氏是济南人 , 一向贫寒微贱。北齐灭亡后 , 文帝虽然多方求访 , 始终不知道在哪里。直到即位称帝后 , 才找到舅舅的儿子吕永吉 , 于是追赠外祖父吕双周为太尉 , 封齐郡公 , 让吕永吉承袭爵位。吕永吉的叔父吕道贵特别愚蠢 , 言谈话语鄙陋庸俗 , 文帝只给他们以优厚的待遇 , 不许他们与朝士大臣结交往来。所以文帝的外戚和独孤家的亲属始终没有得到过较高的权势。

     文帝有这样一位性情相合的内助朝夕相伴 , 大隋王朝的未来必然会兴旺昌盛。

     从公元 580 年五月周宣帝病逝 , 杨坚上台执政到登上帝位 , 这中间只经历了八九个月的时间。但这短短的八九个月是文帝一生中最辉煌也是最严峻的经历。这一年他刚刚四十岁 , 正是年富力强的不惑之年。文帝雄心勃发 , 立志要做一位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帝王 , 成为万民敬仰的圣人。他是这样想的 , 也是这样做的。

     称帝之初 , 文帝便召见高颎和崔仲方 , 讨论确定正朔和服色事宜。崔仲方采用通行的五行相生理论 , 奏道 :“晋为金行 , 后魏为水行 , 周为木行 , 木生火 , 我大隋以火承木 , 故隋为火行 , 色尚赤。且圣上登临天下之初 , 上天便示赤光之瑞 , 因此我大隋车服旗牲 , 一律应当用赤色。”又因五行之说 , , 色尚黄。文帝便采纳二者 , 旗帜牺牲 , 尽令尚赤。而君臣常服则用黄色 , 史称“隋代帝王贵臣 , 多服黄纹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 , 皆着黄袍及衫 , 出入殿省”。皇帝的朝服也和百官无异 , 唯带加十三环 ,以为差异。卢贲又奏请改变北周的旗帜 , 并亲拟嘉名 , 创制青龙、驺虞、朱雀、玄武 , 千秋、万岁之旗。李德林又上奏北周承袭北魏的车舆都不合古制 , 尽请废除。文帝均从其所奏。经过这番改新 , 新王朝已粗具礼制。七月七日这一天 , 文帝身穿新制的汉民族传统黄袍 , 在大殿接受百官朝贺 , 君臣全都服饰一新 , 透过喜气洋洋的气氛 , 大家都感受到了新王朝改制背后所闪烁的清新恢宏气象。

     改革服装、旗帜、车舆制度 , 只是新王朝取代旧王朝的一个表面上的标志 ,。。传统胡人的习俗根深蒂固 , 后来虽然经过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文化改革 , 但仍然保留着大量的鲜卑旧俗。文帝志在彻底恢复传统的汉族制度 , 所以当文帝君臣脱去北周不伦不类的仿古衣冠 , 换上传统汉服出现时 , 人们奔走相告 , 仿佛云开日出 ,重见中华文明的耀眼光芒。近三百年的民族压迫已经过去 , 。历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通过这么一次简短的着新装仪式 , 大隋王朝赢得了广泛的支持。

     当天 , 文帝接连宣布了几项改革诏令。第一 , 恢复汉姓 , 废除以胡姓作为士兵隶属关系的体制。当年宇文泰建立府兵制 , 统兵的汉人将领都赐给胡姓 , 所辖汉人士兵统统随将领的胡姓为姓。杨坚的父亲杨忠 , 当年就被赐姓为普六菇。杨坚当年也曾被叫普六茹坚。汉姓的恢复 , 使所有汉人从屈辱中赢得了尊严 , 这一诏令是一件大快人心的重大举措。

     第二 , 文帝宣布 :“朕自幼得佛保佑 , 亦由佛法而兴。当初执政时已下令原来的和尚、道士可重入寺观传教。今日诏令众生可以自由出家为僧。百姓可按人口出钱 , 营造寺院、塑造佛像 , 宣扬经典。此诏一下 , 全国大盛。应了当年智仙所言 :“佛法当灭 , 由儿兴之。”果然在周武帝灭佛运动七八年之后 , 便由隋文帝使更加兴盛。同时文帝又到处寻访智仙的踪迹。在一无所得之后 , 便命画师按照他回忆中的描述 , 绘出智仙的画像 , 挂在了自己的御座旁边 , 以示对智仙的永久怀念。

     第三 , 改革官制 , 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 , 恢复汉、魏旧制。当年宇文泰率少数北魏六镇军将崛起于关中 , 模仿《周礼》建立六官制度 , 、大司徒(地官)、大宗伯(春官)、大司马(夏官)、大司寇 (秋官)和大司空(冬官)六位长官 , 分掌各类政务 , 由大冢宰统领。又根据需要杂行胡汉旧制。这种拼凑起来的官制存在许多弊端。文帝决定破旧立新 , 吸收汉魏三省制的优点 , 加以精简整顿 , 使之整齐规范。诏令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尚书省统辖六部长官 , , 置尚书令一人 , 左、右仆射各一人, 为正、副长官。实际上 , 由于尚书令位高权重 , 直逼皇权 , 所以这个职位从来空缺不授 , 这几乎成为隋唐两个朝代的惯例。因此左、右仆射便成为尚书省的实际长官 , 并以左仆射为重。仆射之下设左、右丞各一人 , 都事八人 , 在都省办公 , 分司管辖。下设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刑部)、 度支(户部)和工部六部。每部设尚书一人 , , 左、右仆射与六部尚书合称“八座”, 构成尚书省的领导核心。

     门下省主要掌管百官奏事 , 朝廷颁布诏令需经门下省审阅 , 它成为承上启下联系皇帝、内史和尚书省的桥梁。 , 为避文帝父亲杨忠名讳 , 改称纳言)二人 , 给事黄门侍郎四人 , 为正、副长官 , 其下有录事、通事令史各六人 , 分管具体事务。

     内史省(即中书省 , 也是为避文帝父亲杨忠名讳而改)主要负责制定诏令。 置令二人 , 侍郎四人 , 为内史省正、副长官, 下设舍人十六人 , 分掌具体事务 ,属员有主书十人 , 录事四人。

     另外 , 有秘书省 , 主管国家的文籍图书与天文历法;有内侍省掌管宫内事务 , 与尚书、门下、内史并为五省。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和六部。

     三省制度实现了宰相制度的重大改革。。宰相不再是以往只对皇帝负责的百官之长 , , 完全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个人开府宰相制 , 。内史省负责起草诏令 , 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 , 而尚书省则负责执行 , 使宰相职务制度化 , 防止出现秦汉以来宰相个人专权的情况。隋文帝改革的这一官制 , 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 使皇帝的权力得到了加强 , 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一千多年。

     , 文帝接着便大刀阔斧地对地方官制进行改革。恰在此时度支尚书杨尚希上表奏道 :“自秦并天下 , 罢侯置守 , 汉、魏及晋 , 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 , 倍多于古 , 或地无百里 , 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 , 二郡分领。具僚以众 , 资费日多, 吏卒人倍 , 租调岁减。清干良才 , 百分无一 , 动须数万 , 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 , 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 , 并小为大, 国家则不亏粟帛 , 选举则易得贤才。敢陈管见 , 伏听裁处。”文帝览此表后 , 正合心意 , 对杨尚希大加赞赏 ,于是下诏 , 对地方官制进行改革 , 由州、郡、县三级制 , 改为州县两级制 , 撤销了全国508 个郡。地方行政机构层级的减少 ,大大缓解了十羊九牧的情况。财政开支的减少 , 必然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 得到了全国百姓的拥护。这一改革措施无疑又给新王朝带来了新的气象。

     在改革行政机构的同时 , 文帝又采取了另一项措施 , 。这可又是一项重大的人事改革。从秦汉以来 , 朝廷只任命州刺史、郡太守、县令这样的主要长官 , 而长官下面的官吏 , 也就是佐官, 都由长官自行征召。州、 , 他对地方情况并不熟悉 , 所以他召用的佐官多是当地高门大族的乡绅 , 依靠他们才能在当地站稳脚跟。 , 但地方上的实际权力往往掌握在当地豪门手中。因此文帝下诏规定 , 原来由地方长官自行召用的佐官 , 一律到下面去担任乡官 , 只管教化风俗 , 不管行政事务。地方佐官也一律由朝廷任命 , 而且一年一小考 , 四年一大考 , 依据考核情况决定升迁和连任 , 不称职的给予免职。这一改革措施使地方官吏的任免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里。地方官吏和朝廷保持高度的一致。世家大族再想横行乡里 , ,

     第四项重大的改革措施就是制定律令和礼制。文帝怀着对新王朝长治久安的期望 , 命尚书左仆射高颎、内史令李德林、上柱国郑译、杨素等共同编修新的律令。当初周武帝编修的《刑书要制》, 是企图用重典来整治北齐旧境 ,刑法严苛。文帝当时就对此法不能认同 , 批评说 :“帝王所为在于感天地 ,动鬼神 , 行严刑峻法 , 将何以致治?”文帝认为 , 法律是治国之本 , 国家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 才能保障社会的安定。所以他一登上权力的顶峰 , 便努力去构建新的国家制度和法典 , 以传承后世 , 不久便制定出了《开皇律》。《开皇律》兼具以往历代法律的优点 , 摒弃前代的酷刑。法律条文从疏、从简。把北周原有罪名一千八百条一下子就减少了一千二百多条 , 只剩下了五百多条 , 避免了老百姓动不动就犯罪的现象 , 使老百姓更容易理解 , 从而遵守法律 , 有力地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隋法规定除谋叛、谋反这样的重罪 , 剩下的犯罪行为都是一人做事一人当 , 不再有株连亲属这样的处罚了。这是隋代刑法的一大进步。同时废除了车裂、枭首示众等酷刑, 打板子的杖刑也减轻了一半以上 , 更重要的是隋法尽可能减少了审讯过程中的刑讯逼供现象。文帝亲自参与了法律的制定。他指示 , 审讯犯人的时候可以用点刑 , 但绝不能搞刑讯逼供。他规定对犯人用刑 , 打板子不能超过两百下。这一般是人体能够承受忍耐得了的 , 不至于会造成屈打成招的现象 , 这就是以轻代重、化死为生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嫌疑犯的合法权。这也是隋法较以往历代法律的又一进步。

     文帝所制定的《开皇律》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律基础 , 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框架 , 以后的唐、宋、元、明、清历代封建王朝 , 全都继承了《开皇律》的基本精神。统统以隋法作为自己王朝制定法律条文的蓝本 , 致使隋法传承千载 , 可知其影响之深远。这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 并且影响到日本、朝鲜等国 , 奠定了整个东亚法律体系的基础。可见隋文帝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此后文帝还特别强调要依法办案 , 诏令 :“诸州长史以下 , 参军以上 , 并令习律 , 集京之日 , 测试他们是否通晓朝廷法令。”督励执法官员学习法律 , 以求依法办案。

     文帝本人更重视司法审判 , , 在繁忙的政务之中 , 他经常亲自审理案件。特别是在秋季判决犯人之前 , 他多次亲录囚徒 , 以避免出现冤案。国子学博士何妥称赞文帝道 :“留心狱讼 , 爱民如子 , 每应决狱 , 无不询访群公 , 刑之不滥 , 君之明也。”文帝的行为起到了表率作用 , 给臣下以无形的压力 , 警策他们去认真执行法律。

     当文帝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王朝的振兴和改革的时候 , 那位明哲保身的隐士苏威在山中可待不住了 , , 文帝已经稳稳坐在了皇位之上。这位乱世求避祸、治世欲展抱负的苏才子 , 盼望着已经成为宰相的高颎再次推荐自己。但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是高颎, 而是隋文帝。不久文帝就征拜苏威为太子少保 , 追赠他的父亲苏绰为邳国公 , 邑三千户 , 并让苏威承袭父亲的爵位。苏威上表辞让。文帝诏曰“舟大者任重 , 马骏者远驰。以公有兼人之才 , 无辞多务也。”苏威得此诏书 , 心中异常欢喜 , 于是欣然出山效忠文帝 , 立刻被文帝任命为纳言兼度支尚书。当初苏威的父亲苏绰在西魏为尚书 , 帮助宇文泰理财。因为国用不足 , 制定了相当沉重的租税之法。对此 , 苏绰自己也深感老百姓的负担太重了 , 常叹息道“今所为者, 正如张弓 , 非平世法也。后之君子, 谁能弛乎?”苏绰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 , 是把弓拉满了 , 这不是正常的治世办法。以后的君子 , 有谁能将这张弓松弛一下呢?苏威从小就听到了父亲这样的叹息。如今大隋王朝的经济情况已经不那么紧张了。自己当政为相 , 度支尚书又是主管国家赋税的官员 , 于是便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入手 , 将弓松弛下来。帮助隋文帝制定了新的赋税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这也是大隋王朝开国后的又一项重要改革措施。使百姓得到了实惠 , 使新王朝受到了百姓的拥护。

     大隋王朝在文帝的皇权之下 , 由高颎、虞庆则、杨雄、李德林 , 又加上一个苏威 ,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领导核心 , 。正当隋文帝日夜忙碌于政务的时候 , 有三个人向文帝自述前功来了。

     一个就是当年与文帝共同评论天下事的宇文庆。今见往昔文帝所言全都得到了验证。宇文庆担心文帝将前言遗忘 , 不能重用自己 , 于是想出一法 ,将当初文帝给自己所讲的话全都书录出来 , 写成表章进呈文帝。表中说 :“臣在微贱之时 , 早早就遇到了圣上的眷顾。圣上不因为我平庸和地位低下 , 反而与我赤诚相交。当初圣上对天下事所做的论断 , 竟然丝毫不差。圣上所预料的比用占卜之术算出来的还准。我亲身感受到圣上的预言得到了验证。这真可谓 : 天子之言无戏啊!臣亲闻亲见 , 实在是又荣幸又高兴。”

     文帝览此表后十分高兴 , 立即下诏道 :“朕与公 , 本来关系就十分亲密 ,当初心中的委屈 , 对公无不尽言。所谈之话虽然已经过了很久 , 公还能记忆。 今览表奏 , 又记起了与公往昔的交谈。不料当初所言 , 竟然成了事实。古人能预先推知祸福 , 确实是可信的。但朕所言得到验证 , 也只是偶然的巧合 ,而公却不忘 , 深感公的至诚之心 ,应该受到嘉奖!”于是 , 拜宇文庆为左武卫将军 , 晋位上柱国 , 优礼相待。

     另一位就是当年文帝任随州刺史时与他结交的庞晃 , 文帝起初执政为相之时 , 已经晋升庞晃为开府 , 命督左右, 而且对庞晃格外亲待。及称帝 , 庞晃曾侍左右 , 多次欲言又止。文帝已知其意 , 笑着向他问道 :“射雉之符 , 今日应验了吗?”庞晃再拜说 :“陛下应天顺民 , 君临天下 , 还能记起往昔所言 ,臣实在感到庆幸和欢跃。”文帝听后大笑说 :“公说的那些话 , 怎么能够忘了呢!”立即加授庞晃为右卫将军之职 , 晋爵为公 , 邑一千五百户。

     第三个就是那位替文帝算命的术士来和 , 也步宇文庆之后 , 上表自陈往昔为文帝算命看相之事。文帝览表大悦 , 遂晋升来和为开府 , 赐物五百段 ,米三百石 , 地十顷。

     正当文帝致力于改革 , , 赏赐功臣 , 答谢往昔旧交之时 ,一场谋反阴谋已经在暗暗孕育之中 , 这无疑是对新王朝的考验。正是 : 有功人未如所愿 , 暗怀恨别生异图。欲知何人谋反 , 且看下回。

 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本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