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六十三回

2023-05-10 14:56:27

第六十三回  何博士愤然上表  众贤臣清廉为民

     话说文帝在进行各项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崇文兴教,选官任用士人的举措,虽然引起了那些凭借军功而得官者的不满,但在文帝的劝导下,他们也都开始研读经史,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同时文帝又用厚赏其爵禄的办法化解了这一潜在的矛盾。当时科举选官制度的做法还处于初期演变的过程中。唐代以后,方成定制。到明清时达到了鼎盛,至清末而废。但科举制实出于隋文帝的创举。之所以说它是初期阶段,是因为文帝所施行的科举制,还是采用地方长官荐举与朝廷考试录用相结合的办法。考试的范围只限于地方所荐举的贡士。然而仅此就是一个进步,它打破了中国以前以士族门阀为主的,为平民子弟步入仕途打开了一扇门。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改革,也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平陈之后,文帝任用大世族出身的卢恺为吏部尚书。吏部侍郎薛道衡、陆彦师等也是出身于大族世家。他们思想守旧,坚持传统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官原则,使吏部评定士人,只重视出身门第。顽固地认为高门大族,德业相继,其子孙也必然品德纯笃,从而将他们评为上品,授以高官重职。这与文帝重视个人才能,用考试选人的思想背道而驰。这给文帝选用官员的改革形成了阻力,而且得到了苏威的暗中支持。卢恺身为吏部尚书,是吏部最高长官,薛道衡、陆彦师为吏部侍郎,是卢恺的副手。他们的做法与文帝由州县贡举、吏部组织考试,皇上从考试中择优用人的改革相抵触。于是便招来了支持文帝改革选官制大臣们的不满。开皇十二年七月,朝廷为修订乐律的事发生了争吵这便成了一个导火线。

     国子学博士、散骑常侍何妥本来与苏威就有矛盾。何妥的父亲以经商而致富,所以何妥不是出身于大族世家。但何妥自幼聪明机敏,八岁时到国子学读书。有一位叫顾良的助教,看到他小小年纪,便戏说道:“你既然姓何,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何妥应声答道:“先生姓顾,是眷顾的顾,还是新故的故?”大家听后,对他十分惊异。及长大之后,学识渊博,不仅通晓五经四书,而且精通音乐。周武帝重其才,授他为太学博士。文帝受禅,何妥为国子学博士,加通直散骑常侍,晋爵为公。开皇初,文帝十分信任苏威,除任命他担任门下省最高长官纳言外,又让他兼任度支尚书,还让他兼任主管国家刑狱的最高长官大理卿,又让他兼任监察部门的最高长官御史大夫, 而且把京城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京兆尹也让他兼任。朝廷五个重要部门的位子都让苏威一个人给占据了,历朝历代都没有一人身兼五职的殊荣,可见文帝当初对苏威的宠信。朝臣虽有不满,但都缄默不言。唯独这位国子学博士何妥实在看不过去,便给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道:

      “臣闻为政之道,必慎所举,且举贤者受上赏,知贤不举者,就应当受到责问。而今却有异于此,不论谄谀与忠直,不择贤良和愚昧,却以巧舌善言而得荐任。那些只知道埋头履职者一直到老也不能升迁。众人不服,实由于此。臣闻封赏爵禄于朝,士人共称其当赏;刑戮罪犯于市,众人都认为其罪当诛。如此则能服天下人心。陛下亲察狱讼,爱民如子,每当刑决罪犯之前,无不询问诸位大臣是否当诛,致使刑不滥杀无辜,这正是陛下的英明所在!处罚罪犯既然如此慎重,那么封赏爵禄也应该是这样。若立大功于国,且存于陛下之心者,理应提拔任用。若选重要职位的官员,就应参考众臣之议,勿信一人之言,如此陛下当无偏私,众人也不生怨望。今官员极多,而用人却甚少,有一人身兼数职,是因为国家无人,还是别人不能胜任呢?我朝乃万乘大国,德才兼备的俊杰不在少数,但纵有明哲之士,他们也不能自荐于朝堂。陛下以贡举实行考试之法,选士而擢用,是当世之创举。但今当官之人,不度德量力,既无吕望、傅说之能却自认为有古代圣贤出生地的灵气,不忧惧身负责任的重大,却只怕职权不多。如此宠任,只会使他忽略了应尽的职责,而只重视门第的显赫。臣闻,尽全力而举重,不能为用。伏愿陛下选任贤能,量才而参掌政事,使其担当重任,尚有余力,则处理各项事务方能称职。此所谓举重若轻者也。”

     这道奏章虽然对文帝用人有不满之处,但又盛赞文帝亲理刑狱的勤政,并支持文帝用考试选拔人才的改革举措,称其为“创举”。但奏章的矛头, 分明是指向苏威。对此文帝并没有深责何妥,但苏威暗恨在心。后来苏威定考文学,便与何妥发生了矛盾。苏威向文帝说:“无何妥,我朝不虑无博士!”何妥毫不相让,应声说:“无苏威,亦何忧无做事之人!”文帝虽温言劝慰,但二人矛盾愈深。

     文帝修乐,命何妥与苏夔参加修乐班子。苏夔是苏威的儿子,时任太子通事舍人。苏夔从小就机敏善辩,享有盛名,又加上父亲苏威的背景,所以士大夫都攀附巴结他。及至讨论修订音乐时,苏夔与何妥各抒己见,形成两种对立的主张。于是文帝诏令让朝廷百官各自发表意见。百官大臣由于苏威的缘故,十之八九都不假思索地赞成苏夔的主张。何妥见此情况,不由怒火中烧,愤然说道:“我任国子博士四十余年,现在反倒屈居于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之下!”但在场百官任他发火说狠话,仍然依旧支持苏夔。

     何妥气愤之下,便采取了迂回战术,不再争修乐之事,转而向文帝上奏苏威与吏部尚书卢恺、吏部侍郎薛道衡、尚书左丞王弘、吏部考功侍郎李同和等人结党营私。奏章中说,卢恺把持吏部选任之权,吏部预选官员甚多,而卢恺将这些人压在吏部不授予职任,皆看苏威的脸色选任发遣。又揭发说,苏威的两个堂兄弟一个叫苏彻,另一个叫苏肃,两个人都是以乡长的身份征遣到吏部。苏彻的举荐文书后到,却先于别人而任用。苏肃不仅是个瘸子, 而且没有什么才干,可是卢恺为了巴结苏威,竟授苏肃朝请郎之职。还有国子学书学博士王孝逸结交苏威。苏威嘱咐卢恺,任王孝逸为军府参军。仅以上几件事便可知苏威与卢恺等结成朋党是明明白白的事。

     文帝览表后,正为吏部选官只重门第出身,不重个人才能的考核而不满, 于是下令让蜀王杨秀和上柱国虞庆则等人负责调查此事,结果都属实。文帝不由大怒,向卢恺说道:“你竟敢将朝廷的官位作为个人的私惠而授人!”

     卢恺听后,心中惊慌,当即摘下纱帽跪地叩头分辩说:“皇太子将要选任苏夔为东宫舍人,而苏夔是苏威的儿子,臣认为苏夔不应当选,所以启白太子而止。由此可知,臣若与苏威有私难道还能如此吗?”

     文帝听后说:“苏威之子,朝廷共知。卿仍然固执而不认罪,以图侥幸而获免。朝廷所不知道的那些人,你便结朋党而依附,这是奸臣的行径,朕岂能宽容!”

     于是下诏将卢恺除名为民,不久卢恺便忧病而卒于家中。吏部侍郎薛道衡等皆坐罪遭贬。文帝召见苏威,并不斥责,而是将《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让苏威当堂自读。苏威饱读史书岂有不知道谢晦传所载之事。谢晦本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功臣,深得刘裕信任。及刘义隆继位,身为抚军将军、荆州刺史的谢晦与朝廷大臣徐羡之、傅亮结为朋党,内外呼应掌控朝廷大权,结果徐羡之、傅亮被刘义隆处死。谢晦举兵谋反,以兵败被杀。刘义隆收回朝廷大权。文帝让苏威读谢晦传,这简直比严责他还厉害。苏威接书在手,直吓得惶恐异常,立即摘下帽子,跪地顿首谢罪。文帝说:“现在谢罪已经晚了。”于是免去苏威所有官爵,仅保留开府名号让他回家自省。当时知名之士因苏威而获罪者达百余人之多。

     何妥因此被文帝任命为伊州刺史。还未赴任,又被文帝任命为国子祭酒。 后卒于官,留下著作颇丰,并行于世。

     文帝在解决了吏部用人只重门第、不考德才的问题之后,贡举考试选用人才的举措才得以顺利推行,并且为朝廷选拔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又简拔出一大批清廉勤政的人才让他们去担任地方官员。

     且说辛公义,任尚书省驾部侍郎,为官一向清正廉洁,他欲报文帝的知遇之恩,所以素以文帝的俭朴和爱民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当时长安西南有个岷州,此处不仅是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而且百姓愚昧无知,文化落后,又缺医少药,所以便造成了这个地方的不良社会风俗。人们特别害怕疾疫,如果一人有病,全家人都避免同他接触,认为这是上天降灾,一旦接触,灾难就会殃及自己。所以不仅不请医诊治,反而将病人单独置于一室,听天由命。病人中少数人能抗过病灾,大多数人便在疾病的折磨下死亡。以往地方官员到此任职,对于这种坏风俗也无力改变,只好听之任之。这种情况,被巡察官员察知后,上奏文帝。文帝对此也深以为忧,心想要改变这一陋俗,必须选派一名能诚心体察民情的官员,才能设法改变这种习俗。想来想去,便想到了辛公义。于是文帝将辛公义召来,把岷州的情况向他讲了。

     辛公义听后,立刻向文帝奏道:“臣受陛下知遇之恩,常思报效,但因为我一向习文,不通武事,所以不能为陛下效死疆场,但若是为陛下施以教化,拯救百姓于愚昧无知,则臣一定会尽全力效忠朝廷!宣扬陛下爱民如子之心, 使百姓能够沐浴陛下播洒的雨露春风。”

     文帝听后大喜,遂任命辛公义为岷州刺史,即日赴任。

     辛公义一到岷州,第一要务便是要彻底改变岷州人特别害怕疾疫的习俗。他下达命令,要求把全州所有的病人都集中到州衙大堂内,家人不许隐瞒。数日之间好几百病人被送到州衙内,厅堂内和外面走廊里全都挤满了病人。辛公义用自己的俸禄四处请来医生,并购买所用的药物。然后让医生给每位病人分别诊治,并在州衙内煎药让病人服用。辛公义又将自己的卧床设在厅堂内,昼夜守候在病人中间,并且省视慰问每一位病人,亲眼看着医生为病人诊治开药方。同时来到年老体弱的病人跟前,为病人喂汤药。病人的亲属看到刺史大人如此体贴病人,都大受感动。每当一位病人痊愈后,辛公义就召见他的亲属,向他们说:“生死有命,疾病怎么会互相传染呢?我每天和病人住在一起,又照顾他们服药,如果这疾病会互相传染,我不早就死了。”

     病人的亲属听后,都深感惭愧,一个个向辛公义拜谢说:“刺史大人以尊贵之身,慰问照料每一位病人,而且不分昼夜与病人同处在一起,这就是向我们昭示疾病不会传染的道理。我们再愚昧,也能明白大人的良苦用心,以后家中若再有人生病,我们不但要请医诊治,而且还要好好照料他们。”

     辛公义满意地点头笑了起来。以后岷州人得病,都争着要住到辛公义身边去,他们的亲属也都一定要留下来照顾他们。岷州人害怕与病人接触的陋习也慢慢改变过来了,每个家庭的亲缘关系都变得和睦慈爱。文帝听说后,向高颎说:“岷州人不知教化的习俗,终于让辛公义给彻底改变了。朕所主张的父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仁爱之心也由辛公义在岷州百姓中具体地贯彻下去了。”

     不久文帝因并州的重要性,调辛公义为并州刺史。辛公义到任,下车后不去州衙,,亲自一个个审问囚犯,处理积案,在十多天的时间里,,然后才回到州衙受理新的案件。辛公义审理案件一般都在当天审结,如果有案件白天处理不完, 案件的当事人必须暂时拘禁的话,他就住在厅事堂里,不回后堂卧室休息。属吏看到他这样不分昼夜地处理公务,就劝他说:“衙门处理公事都有一定的程序,有些事情应该是由下属办理的,使君又何必如此劳苦,事必躬亲呢!”

     辛公义答道:“皇上年纪比我大,也常日夜劬劳,事无巨细,必自躬亲,且尚节俭之风,平徭赋之公,察百姓之苦,爱民如子,亲决刑狱,日理万机,而常不知疲倦。我为皇上所信赖,委以州郡之长,当以皇上为表率,尽心为民。我为刺史,若没有德行不能使老百姓都和睦相处,于心何安?他们因无奈打了官司,又怎么能把他们拘禁在狱中,而我自己却回到卧室安然大睡,其心何忍?又怎么能报答皇上的信任之情呢?”

     属吏们听后,一个个对辛公义敬佩不已,并把辛公义的这些话传播开来,治下犯罪的人听到之后都深受感动,一个个痛快地认罪服法。后来再有要上官府诉讼的人,乡里的父老赶紧解劝他们说:“这是小事一桩,你们怎么能忍心再去烦劳刺史大人呢?”于是要去诉讼的双方便互相谦让,达成和解而作罢。

     文帝派出的巡省官员,将辛公义勤政和爱民如子的事迹向文帝做了汇报。文帝听后赞道:“当年朕在文殊寺没有看错人啊!”并立命将辛公义的事迹诏告天下,作为地方官员的榜样。

     又有平乡县令刘旷,赴任之初,不带一个随从,一个人骑着马来到任所, 一路上暗察民情,听百姓的呼声。到任之后,县内有诤讼者,刘旷便不厌其烦地耐心开导,劝解双方,并晓之以理不责打偏袒任何一方,直到双方都各自承认自己的过错而和解。刘旷常把自己的俸禄用来施舍穷困之家。治下百姓感其德化,相互诫勉说:“有这样好的父母官,我们决不能去做非法的事情。”刘旷在平乡县任内,使全境风教大治,狱中没有关押的囚犯,争讼绝息。。判案的大厅里也因为没有人来打官司而可以张网捕雀。及刘旷转任临颍县令,离任之时,吏人、百姓无论少长,皆号泣于路,送刘旷至数百里而不绝。及为临颍县令,仍然是清名善政,朝廷派出的考察官员称颂刘旷为“天下第一县令”。宰相高颎举荐刘旷,文帝亲自召见,对刘旷面加慰劳并鼓励。对身边的侍卫近臣说:“如果不破格奖赏刘旷,怎么能够勉励天下官吏都勤政爱民呢!”于是下诏提升刘旷为莒州刺史。

     南方平定以后,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夷族、越族等少数民族仍怀反叛之心,且多次起兵叛乱。文帝对此深以为忧。高颎便向文帝推荐令狐熙。文帝说:“令狐熙为官号为明干,但岭南夷越之地,恐其难治。”

     高颎说:“当初令狐熙为沧州刺州,山东承旧齐的弊病,户口簿籍多有不实,令狐熙不采用追查之法,而是晓喻县乡,说明朝廷以实核准户口簿籍的原因,令百姓自己归首,结果至者一万多户。在职数年,风教大治。”

     文帝说:“独孤公提及此事,使朕想了起来,当初朕幸洛阳,令狐熙前来见朕,沧州吏民恐怕把他迁官他州,竟然悲泣于道相送。及令狐熙返回,百姓出境迎谒,欢叫之声盈于道路。令狐熙离任之后,吏民追思他的德政,为他立碑而颂德,朕也将他的德政诏告天下。”

     高颎说:“正因为令狐熙能以德化人,所以臣才推荐他前往岭南。令狐熙必能行陛下怀柔之策,而安抚夷、越。”

     文帝点头说:“令狐熙必能担此重任。”遂下诏,任令狐熙为桂州总管, 十七州诸军事。因其边远,许以便宜行事,并授权他可以用朝廷之命任免州刺史以下各级官吏。

     令狐熙到任之后,大力推行恩德信义,岭南溪洞中的夷、越族帅互相说道:“以前各任总管都是以军队相威胁,今天的总管却是以亲笔教令来开导,我们怎么能再违抗呢?”于是相继率领部落归降。先前,岭南各地州县往往违抗命令,朝廷委派的官吏无法到位任职,只好寄居在总管府。现在令狐熙把他们全部派遣到任所,并为各州县营建城邑,开设学校,因此汉、夷各族人民都感化宾服。俚族首领宁猛力在陈朝统治时期已据有南海,隋朝因此对他采取安抚政策,任命他为安州刺史。宁猛力依仗着地形险要桀骜不驯,从来不曾参拜谒见过总管。令狐熙对他施以恩德信义。宁猛力大受感动,于是来到总管府拜见。令狐熙好言抚慰,宁猛力从此不敢再胡作非为。令狐熙奏报朝廷,把安州改称为钦州。文帝对令狐熙之治大加赞扬。

     勿用多述,总之文帝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使举国上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地方官员。朝廷派出的巡省大使,认真按照文帝的旨意行事,对各级官员进行全面的甄别和考核。优秀者除表彰外,破格升迁重用,无能或贪腐者黜免,并以情节轻重而判刑。到了开皇中期,大隋朝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史称:天下仓禀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     

     当文帝沉浸在天下大治、众人颂德、四海承平的欢乐声中之时,他的内心世界却渐渐出现了变化,加上身边最亲近的人对他的影响,文帝的心理变得捉摸不定起来。他喜怒无常,小事易怒,猜忌之心更甚,苛刻之性失于人之常情,结果使朝廷上层渐渐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正是:苍天变化人难料万事反复何所无。欲知大隋朝有何变化,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