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七十九回

2023-05-10 14:56:27

第七十九回 召蜀王皇后归天 卜山陵杨广使奸

     话说文帝第四子杨秀,比秦王杨俊小两岁,从小就有胆气,长大以后,体格魁梧,又生得相貌堂堂,弓马骑射,诸般兵器无所不精,武艺超群逸众,使人望而生畏,所以甚为朝臣所惮。文帝因此对这个儿子常常担心,多次对独孤皇后说:“秀必以恶终,我在当无虑,至兄弟必反。”

     开皇元年文帝封杨秀为越王,不久命杨秀出镇四川,改封蜀王,拜柱国,益州刺史、总管,督蜀地二十四州诸军事。开皇二年,晋位上柱国,西南道行台尚书令,本官如故。杨秀在蜀二十年,颇事经营。兵部侍郎元衡奉朝命去蜀,杨秀盛情款待,厚礼相送,与元衡深与结交。送元衡回京时,请元衡帮忙奏请朝廷增加王府的官属数额。元衡回京,当然代为奏请,文帝听后,说道:“蜀王府左右官属已经不少,何用再增!”元衡见文帝一口拒绝,也不敢再多说什么,此事也就放过。不久大将军刘哙奉朝廷之命去讨伐西爨的时候,文帝命上开府杨武通率兵随后出发,杨秀又任命了一个他身边受宠信的人万智光,去做杨武通的行军司马。文帝知道后,认为杨秀任命的人不称职,于是发书责备他,并向群臣感叹地说:“破坏我法度的人,一定是我的子孙。这就好比是猛虎,别的野兽不能伤害它,反而会被它皮毛里生的虫子损食啊!”于是下诏削减杨秀所统辖的二十四州。

     杨秀对父皇向他发出的警示,不仅没有引起警惕,反而置若罔闻,生活越来越奢侈,以至于违犯朝廷规制。车马被服僭越,拟于天子,并制造浑天仪, 又抓获山中的獠人充作宦官。,善于矫饰的二哥杨广却被立为太子,杨秀对此愤愤不平,并且当众指责杨广欺瞒父母,玩弄权术。这些话便传到了杨广耳中,杨广对这位仪表堂堂、武功高强的四弟本来就存有戒心,如今又听到他对自己被立为太子的怨恨,认为这个弟弟终究是个祸患,特别是杨秀久镇蜀中,只怕早晚会生变。于是杨广先下手为强,暗中与杨素密商,让杨素搜罗杨秀的罪状。杨素在文帝面前诬陷诋毁杨秀说:“杨秀久镇蜀中,礼制越轨,但恐久必为患。”

     对杨秀本来就心怀成见的文帝,经不住杨素的挑唆,于是下诏征召杨秀回京。杨秀接到父皇的诏书之后,不禁犹豫起来,,三哥杨俊被免官受到父皇痛责,以致病死家中,而且到死也没有得到父皇的原谅。现在这个一向善于伪装的二哥杨广却得到了父母的宠爱,竟被立为太子。兄弟五人就剩下他和五弟杨谅了。杨谅是小儿子,一向深得父母的偏爱,而他从小不仅得不到父母之爱,而且还受到二哥杨广的忌恨,此番若是应诏回京,恐怕是凶多吉少。思来想去,他便打算以生病为由,向父皇上表请求暂不动身。蜀王府司马源师见杨秀不打算入京,便从一旁劝他说:“殿下作为臣子,今奉诏若不入京,必然引起皇上的不满,所以属下为殿下考虑,还是请殿下早早动身回京。”杨秀听后,不禁脸色大变,怒斥道:“这是我的家事,跟你有什么关系!”

     源师听后,流着眼泪向杨秀说:“我被任命为王府幕僚,怎敢不尽心竭力?皇上征召殿下的敕命已经下了很长时间。如今殿下仍然拖延不去,庶民百姓不了解殿下的心意,如果有了非议,朝廷内外必然会产生猜疑和骇惧,招致圣上颁下震怒的诏书,朝廷再派来使者,殿下怎么能自我申辩呢?希望殿下能仔细考虑这件事!”

     杨秀听后,虽沉默不语,但还是不打算动身。

     杨秀如此一拖,反而中了杨广与杨素的圈套。杨素对文帝说:“蜀王接到陛下的诏书已经很久了,却迟迟不见回京,只怕蜀王别有图谋。”

     文帝此时也对接诏后却无动于衷的杨秀不满了,心中正在恼火,杨素的话无疑又是火上浇油。文帝便担心这个素有胆气,而且武功出众的儿子生变,于是就任命原州总管独孤楷为益州总管,并指示独孤楷乘驿马火速驰至益州来代替杨秀。独孤楷到了益州之后,杨秀还是不肯动身。

     独孤楷见杨秀没有任何理由,却不愿回京,知道杨秀虽有异志,但还在犹豫不决之中,于是便开导他说:“殿下久镇蜀中,易招人忌。今太子初立,皇上召殿下回朝,也不过是观察殿下的态度罢了若殿下心怀坦荡,回京面见皇上和皇后,以尽臣子之忠,儿子之孝,这是应该的。依下官看来,不会有什么意外的事情发生,殿下毕竟是皇上的儿子,父子亲情,兄弟仁爱俱在,殿下还存什么疑虑而不起程呢?”

     杨秀听了独孤楷的话后,想了好久,也想不出什么理由拒绝回京。恰好这时京城传来了独孤皇后生病的消息。独孤楷借此又对杨秀说:“如今皇后生病,殿下作为儿子,更应该尽快起程回京,一来遵皇上诏命,二来探视皇后的病情,以显殿下至孝之心。”杨秀听后,说道:“难得独孤大人耐心开导我,我明日动身好了。”

     第二天杨秀带了随从出发回京。独孤楷送杨秀离开益州之后,感到杨秀虽然上路,但还会有反悔之意。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独孤楷立即布置军队,严守益州城池,,进出城门都要盘查。果然不出独孤楷所料,杨秀离开益州行了四十余里,心中总觉得回京之后凶多吉少,便打算带领所有随从返回益州袭击独孤楷。他先派人返回益州探听消息。派去的人一看益州城上陈兵以待,城门外防守严密,便急忙返回向杨秀做了汇报。杨秀听后叹了一口气说:“独孤楷老谋深算,其人不可轻犯,我只有回京听天由命了。” 说罢率领随从怏怏上路。

     再说文帝夫妇自仁寿宫建成之后,在这里已经住习惯了。每年春暖花的时候,他们都要到仁寿宫来,一直住到秋高气爽的九月才回到京城。仁寿二年三月,文帝夫妇又来到仁寿宫,虽然遥控朝政,但已经使人感到文帝夫妇在精神体力上衰老了。特别是在仁寿宫发生了文帝与尉迟氏的情爱事情之后,独孤皇后虽然打死了尉迟氏而泄了心中之恨,但同时她内心深处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她不仅是对当初发誓严守一夫一妻的丈夫暗生怨恨,而且感到自己已经年老色衰,暗中也产生了无奈的悲凉。愤怒的报复,让她把一个如花似玉般的少女活活打死了,文帝虽然气愤,但对她无可奈何。表面上看来她是占了上风,但她的风韵无论如何是再也不会回来了。于是她也有所改变,允许被安置在仁寿宫的两个美人陪侍在文帝身边,这两个美人一个是陈叔宝的妹妹陈氏,另一个是在陈灭之后被选入宫中的南方美女蔡氏。

     陈氏本是亡国的公主,不仅姿貌无双,而且异常聪明有智慧,同时还有高深的文学修养,加上身为亡国贵族,所以处世十分小心谨慎,因此得到文帝的宠爱。当初平陈,杨广已经见过陈氏,那时陈氏虽然年纪尚小,但其花容月貌也让杨广倾心,只是那时杨广一心在想着张丽华的美貌,所以对其他女子并不放在心上。及至陈氏在独孤皇后的同意下渐渐得宠于文帝。杨广知道了这一情况之后,为了实现自己的夺宗之计,除了取得母亲的宠信之外,也暗中讨好陈氏,希望能得到陈氏在宫中的帮助,于是常常通过宫人向陈氏致礼问候,并送一些礼品,如金蛇、金骆驼等珍宝玩物,以取悦陈氏。陈氏当然心知肚明,每逢接近文帝,常借机称杨广之贤。当皇太子废立之时,陈氏也在文帝身边敲边鼓,为杨广颇为尽力。

     此话放过,单说独孤皇后深感自己年老色衰,加上更年期来临,难以让丈夫满足,对那种事也感到厌倦,于是她只好让陈氏偶尔侍奉文帝。但是当一个女人感到自己年老而又失去爱情的时候,内心深处所产生的忧伤,犹如春花凋零,天地塌陷一般,一种莫名其妙的烦恼时刻萦绕在她心头。虽然她曾以刚强的性格经受了不少磨难,而且伴随丈夫渡过了不少难关,但失去了往日的容颜和丈夫深爱的她,内心的创伤是无论什么良药也不能治愈的。终于到了仁寿二年三月,文帝与她一起再来到仁寿宫的时候,她就感到身体不适,精神上的失落已经引起了身体的衰弱,多种疾病向她同时袭来。文帝也只好请太医为她治病,但太医们对皇后的病也是束手无策。良药妙方用尽, 也无法缓解独孤皇后的病情,她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熬过夏天,到了八月,独孤皇后的病情陡然加重。八月二十四日夜,文帝召术士萧吉夜观天象,萧吉向文帝奏道:“十九日夜月晕四重,今夜太白犯轩辕。”

     文帝问道:“这些天象主何征兆?”

     萧吉对道:“应在今夜。”

     文帝正要往下追问,独孤皇后身边的贴身侍女奔来向文帝悲声说:“皇后归天了。”

     文帝闻言大惊,急趋永安宫,见独孤皇后安详地躺在卧榻之上,双目紧闭,早已停止了呼吸。文帝一阵眩晕,几乎跌倒在地。若兰和绿云急忙把文帝扶住, 搀到软椅上坐定,文帝不觉泪如雨下,悲声哽咽,好久才被若兰和绿云劝住。 若兰说:“请皇上爱惜自己,先到前殿下诏,命人料理皇后的后事要紧。”文帝在她俩的劝说下,离开寝宫,回到前殿,立召诸大臣商议独孤皇后丧葬之事。

     独孤皇后的逝世对文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文帝也已经到了晚年,他失去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伴侣,,,每到关键的时候,独孤皇后都是他强有力的支柱。尤其是在文帝疏远了亲近的朝臣,家庭又发生了变故的时候,上天却无情地夺去了他唯一能够信赖的伴侣。面对独孤皇后的去世,文帝满腹情思,一腔哀愁,不知何以寄托。当大臣们还未来到之时,文帝双眼含泪,忽然想起当年他巡幸并州时,曾无意间写下的一首四言诗。当时虽是随意而作,但今日想来,面对独孤皇后的离去,是再恰切不过了。想到这里,文帝提笔把这首四言诗重新录写下来。

     诗曰: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

     一朝花落,白发难除。

     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文帝写罢,不觉满眼流泪,手中的笔掉落在地,那点点滴滴的墨痕,犹如文帝那悲伤的泪水,洒满了大殿的地板。此刻杨素已经带领文武大臣来到殿上,文帝这才从悲伤中清醒过来。

     这时又是那位善解人意的王劭最能理解文帝此时的心情,他在得知独孤皇后去世的消息后,立刻就写成了一篇奏文。见文帝悲伤地坐在殿上,他便大胆上前婉转地说:“臣观天象已知皇后升入了仙班,上天已有征兆,臣已将此写成了表文,请陛下一览便知这是天命所昭示的。”

     文帝听他这么一说,不觉心中一动,便接过他送上来的表文,从头看去,只见表文写道:“佛说人应生天上,及上品上生无量寿国之时,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鼓乐来迎之。如来以明星出时入涅槃。伏惟大行皇后圣德仁慈,福善祯符,备诸秘记,皆云是妙善菩萨。臣谨案:八月二十二日,仁寿宫内再雨金银之花。二十三日,大宝殿后夜有神光。二十四日卯时,永安宫北有自然种种音乐,震满虚空,至夜五更中,奄然如寐,便即升遐,与经文所说,事皆符验。臣又以愚意思之,皇后迁化,不在仁寿、大兴宫者,盖避至尊常居正处也。在永安宫者,像京师之永安门,平生所出入也,皇后升遐后,苑内夜有钟声三百余处,此则升天之应显然也。”

     王劭的才思太敏捷了,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便拟出了这道神话般的表文,而且能感应到凡人无从听闻的神迹和仙乐,他把独孤皇后去世的情景说得活灵活现,像佛祖涅槃时一样,而且与上所描绘的往生佛国完全吻合。他把悲惨的丧事竟然说成了皇后升天的喜事,而且又进一步证明了文帝夫妇都是佛的化身,变丧事为喜事的同时,又将文帝神化了,奇才啊!

     文帝看完这道表文,不由又悲又喜。此时诸大臣已经齐集殿上,文帝下诏命杨素为首,治理独孤皇后的丧事。

     独孤皇后的灵堂,就设在了永安宫,太子杨广身穿孝衣,蓬头垢面,跪伏在独孤皇后的灵柩前悲恸欲绝,呼天叫娘的哀伤,让宫中之人及前来跪拜吊唁的王公大臣无不为之感动。文帝也被杨广所表现出来的悲哀之情所感动,在独孤皇后的灵前不由自主地又落下泪来。正当众人面对独孤皇后的灵柩祭拜之时,路上听说母后离世消息的蜀王杨秀,也换了丧服,匆匆赶到永安宫来祭拜母后。此时杨广已经哭得死去活来,几次晕倒在皇后灵前。文帝命人将这个一心尽孝的太子暂扶回东宫休息。杨广在众人劝说与搀扶下,离开了仁寿宫,一出宫门,恰好与四弟杨秀相遇。杨广一看到身穿孝服的杨秀,从宫门外下马,他便装作昏迷不醒的样子,被侍从送上车,扬长而去。同远道回来的弟弟连个招呼都没打。

     杨秀只顾心念母后的病逝,也没有多想,跳下马来,便直奔永安宫母后的灵前。杨秀满眼流泪在独孤皇后的灵前跪拜之后,哭着说:“儿好久没有见到母后了,如今匆匆回朝,不料母后已经仙逝,儿臣不能尽孝,竟不能见到母后最后一面。”说罢,跪伏在灵前要为母后守灵。众人看杨秀虽然悲伤,但哪及太子杨广那哭得死去活来的样子,宫人也不免暗中窃议,悄悄叹道:“还是太子最孝啊!”

     文帝得知杨秀回来,却不愿见这个儿子,只命公公孙亮传谕杨秀,不必在灵前守灵,先回府中待命。杨秀见父皇如此冷淡自己,也无从辩解,只好暂回他在京城的府第。

     杨广回到东宫,立刻脱去孝衣,换上了干净的衣服。萧妃过来亲自为杨广梳理头发,并命人取来净水,让杨广洗去满面的泪痕和污垢。夫妻二人像平日一样谈笑自若,哪有悲伤的样子!萧妃同时为杨广准备好了他喜欢吃的饮食,夫妻二人对坐,萧妃还为杨广温了一壶好酒,杨广在萧妃的殷勤陪伴下,痛痛快快地大吃了一顿。然后对萧妃说:“这一天一夜下来可真累死我了。”

     萧妃说:“殿下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凡事适可而止,千万别累坏了。”

     杨广听后,忽然想起一件事来,便向萧妃说:“这个我自有分寸,你吩咐下人,东宫每天早上只进米二溢。对外只说我每天素食淡饭,而且难以下咽。”

     萧妃说:“这个我知道。若殿下每日净吃白米,岂不把自己饿坏了。”

     杨广笑道:“我的好妃子,你不会暗中安排亲信,把肥肉、干肉和鱼肉装在竹筒中,以蜡封口,用布包起来,偷偷运入东宫,遮掩众人耳目就行了。”

     萧妃听后笑道:“殿下比妾想得周全。请殿下放心,我一定会把这事办好,保证殿下回来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此时杨广已经酒足饭饱,起身搂着萧妃进入卧内,夫妻欢乐如旧。

     杨素受文帝之命,操办独孤皇后的葬礼。他虽然学识渊博,但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不知道应该依照什么成例来制定独孤皇后葬礼的仪项。于是他只好召集众大臣一同商议,不料三公以下,各位王公大臣也不知道这葬礼仪注该如何制定。于是杨素只好屈身向礼部尚书牛弘请教,说道:“公学通古今,知识渊博,当世贤能无人可及,今日之事,只有请您来制定这仪注了。”

     牛弘听后,心中暗想:你一向恃才傲慢,常常轻侮朝臣,不料你杨素也有求人的时候。本想当众羞辱他一番,但转念一想,如今国丧大礼,不应以小事而存芥蒂。于是也不辞让,说道:“越公既然推诚相问,我立刻拟出也就是了。”说罢提笔展纸,须臾之间,整个葬礼的程序和仪项都制定出来,而且各项都有先例和依据。杨素看后,不禁叹道:“葬礼的服饰、仪仗和礼乐等尽在这里详列出来,这是我所不能及的!”后将牛弘所拟各项仪注呈于文帝,文帝看后全部采纳。

     再说文帝命术士萧吉为独孤皇后选择葬地。萧吉考察了多处山原,对每处都进行了占卜,最后定下一处,奏知文帝,说道:“臣选得一地,经过占卜,若在这个地方安葬皇后,可以延续大隋基业二千年,延续皇统二百世。”

     文帝听后说:“吉凶之事在于人而不在于地。北齐后主高纬埋葬他父亲的时候,难道就没有占卜吗?但是北齐很快也就亡国了。正如当初我杨家的墓地,如果说不吉,我就不应该做天子,如果说不凶,我弟弟就不应该死在战场上。”

     众人听文帝如此一说,都沉默不语。等了一会儿,文帝说:“既然萧吉用心选择了这个地方,那就把皇后安葬在这里吧。”

     萧吉见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向文帝奏道:“上个月十六日,我所选皇后山陵的西北方,鸡啼鸣前,有黑云方圆五六百步,从地下一直接到天上。东南方又有旌旗车马帷幕,布满七八里,并且有神人往来检校,部队行伍整齐,一直到太阳出来的时候才消失。与我一同见到这个景象的一共有十多个人。臣查阅了《葬书》,书中说‘气王与姓相生,大吉’,今黑气应当是冬王,与姓相生,是大吉利,是子孙世代相传而无至境的征候啊!”

     文帝听他如此一说,不由高兴起来,称赞萧吉说:“卿尽心择地,当受奖赏。”遂赏赐萧吉帛五百段。

     两个月后,文帝选择二十八日为独孤皇后出殡。杨素奔前跑后,不辞劳累,操办整个葬礼。这天他骑马亲自指挥出殡,护送独孤皇后的灵柩到山陵。文帝也要参加独孤皇后的葬礼。萧吉向文帝奏道:“至尊本命为辛酉,今年斗魁及天纲,临卯酉,臣依据《阴阳书》所言,至尊不应当参加丧葬之礼。”

     文帝听后,不以为然地说:“卿所言,岂可为凭,皇后与朕朝夕相伴数十年,难道不让朕送她升天吗?”

     萧吉还要再谏,文帝一摆手说:“卿无须多言,朕意已决,一定要为皇后送行。”

    萧吉见文帝如此坚决,也只好退下。独孤皇后的葬礼文帝亲自参加,杨素指挥满朝王公大臣,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将独孤皇后下葬。能使一代圣君专宠她一人的精明女人就此入土为安了。后人有诗一首称颂独孤皇。

     诗云:

     前朝吕雉佐汉王,却无魅力霸御床。

     唯有独孤信家女,圣君甘作俯首郎!

     且说萧吉见文帝不听劝阻,执意要参加独孤皇后的葬礼,只好摇头叹息。葬礼结束之后,他回到家中,恰好有族人萧平仲前来见他,萧吉把萧平仲请到书房,屏退下人,向萧平仲说:“大隋天下恐怕不久将亡。”

     萧平仲不解地问道:“兄长何出此言?”

     萧吉说道:“骨肉相残,祸乱终生。”

     萧平仲问道:“兄长有何凭据?”

     萧吉说:“皇上命我为皇后选择山陵,皇太子派左卫率宇文述向我表示谢意说:‘您从前曾预言晋王会被立为太子,此言已经得到了验证。皇太子让我转告您,他永远不会忘记您。现在皇上又让您为皇后占卜山陵,皇太子请您能让他尽早继承皇位。并向您许诺,皇太子登基之后,一定会以富贵来报答您的。’我听宇文述说了之后,便让他转告皇太子,保证在四年之内,太子就会君临天下。兄弟试想,如今皇太子盼望早登皇位,岂不是希望圣上早日去陪伴皇后吗?”

     萧平仲说:“皇太子怀如此心肠,大隋朝的未来可知矣。但兄长所占卜的山陵,你不是说可以延续皇统二百世吗?”

     萧吉说:“正如圣上所言,吉凶之事在于人而不在于地。且山陵之气不祥,天象所示,皇上不宜临丧,而皇上执意要去,不祥的征兆都已经显现了。若是皇太子得掌朝政,隋朝就要灭亡了!我先前也是哄骗人的,说占卜之地可以延续二千年,其实是三十年啊!卜世二百者,取三十二运也,兄弟可记着我说的话,以后必能应验。”     

     再说杨秀在母后灵前祭拜之后,回到家中,一直不见父皇召见他,心想朝廷上下正忙着母后的丧事,所以他闭门不出。一直等到母后出殡之日,他也随王公皇亲一起为母后送了葬。在葬礼上虽然见到了文帝,但父皇一句话也没有同他说,这更让杨秀心中不安,但又无计可施。参加完母后的葬礼回来之后,仍然闷坐家中,等候父皇的召见。果然第二天,文帝就派使者前来向杨秀宣诏。诏书中严厉责备杨秀生活奢侈,违犯朝廷规制,在益州车马被服同于天子,如此所为是何用心?同时又说皇后病逝,皇太子悲伤之情,多次昏厥,而你作为皇子,虽然悲伤,但情不至切,孝心何在?杨秀听罢,不由头上冒汗,跪在地上,面对宣诏的使者说:“儿臣知罪。”然后托使者转告父皇,请求明日上朝当面向父皇谢罪。使者留下诏书,回去复命。正是:曾夸五子同母生,谁料残忍留笑柄。欲知蜀王杨秀下场如何,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