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三十回

2023-05-10 14:56:27

‍‍‍‍‍‍第三十回  理朝政后宫出谋  持异议才子失宠‍‍‍‍‍‍‍

     话说文帝当年遭受北周当政者猜忌和压制的时候 , 那位全凭自己的好恶行事的鲁莽将军庞晃 , 竟把自己的荣枯全押在了文帝身上 , 结果证实他这个宝押对了。文帝正如他预言的那样登上了帝王宝座。庞晃也因此被文帝提升为右卫将军 , 晋爵为公 , 担任皇宫宿卫。但庞晃性情既刚烈又蛮悍 , 又以早识文帝日后发迹为由 , 恃宠倨傲 , 尤其看不起新朝的执政者。广平王、右卫大将军杨雄统领禁军参与朝政 , 势倾朝野 , 而庞晃在人前背后经常恶语凌侮之。杨雄是他的顶头上司 , 庞晃曾经在军营中卧睡 , 适逢杨雄到来 , 众将俱起迎谒 ,而唯独庞晃仍高卧不起 , 根本不把杨雄放在眼里 , 杨雄心中对他暗暗生恨 , 但也无可奈何。同时庞晃又看不起高颎, 所以在背后煽风点火 , 暗示李君才弹劾高颎。今日在朝堂上见文帝大发雷霆 , 亲自动手把李君才活活打死。庞晃心中暗想 , 皇上今日为何失去常态?此举让人费解 , 就因为一个高颎, 何至于如此暴怒 , 他满脑子的雾水, 昏头昏脑地退出朝堂 , 恰好来和与他并肩而出。来和看他那痴痴呆呆的样子 , 冲他一笑说 :“庞将军今日神色失常, 似有心事在胸。”

     庞晃转头一看是来和在问他 , 二人都在文帝龙潜的时候 , 便有文帝一定会做皇帝的预言 , 所以二人素有往来。庞晃吞吞吐吐地说 :“我弄不明白皇上今日何至于此?所以正在苦思呢!来先生一向神明 , 请为我解此疑团。”

     来和四下一看 , 众朝臣全都走远了 , 遂悄声向庞晃说 :“庞将军日后应该小心了 , 皇上今日意在杀鸡吓猴 , 难道你还不明白吗?李君才 , 一个七品小官的命算得了什么 , 皇上是让你们这些对当朝宰相倨傲不恭的勋贵看呢!”

     庞晃一听恍然大悟 , 忙向来和深施一礼说 :“多谢先生指教 , 我一向鲁莽行事 , 口无遮拦 , 今后真的应该小心了。来日请先生到家中一叙。”

     来和一笑而别。庞晃从此以后 , 行为多有收敛, 唯恭谨尽职。 , 只是瞧不起新任执政的鲁莽功臣 , 也没有更多的计较 , 但让他在右卫将军的位置上 , 宿卫皇宫十几年没有升迁 , 也算略施薄惩。直到庞晃晚年文帝才让他出任怀州刺史 , 再迁原州总管。庞晃卒于任上 , 年七十二岁。

     来和自此也不敢在人前炫耀自己的功劳 , 也不再轻易为人相面算命了。从此他闭门在家著书 , 著有相经四十卷传世。

     其余朝中勋贵 , 回家后细想文帝所为 , 一个个全都明白过来。从此以后再也无人敢向高颎、苏威、李德林、杨雄、虞庆则等几位新的执政者挑战了。这保证了文帝和他所组建的执政团队为大隋王朝的繁荣而齐心拼搏了。

     在文帝的执政团队中 , 高颎为尚书左仆射 ,只因尚书令一向空缺 , 从不授人 , 他是当然的首相了。加上高颎兼任左卫大将军之职 , 兼领禁军 , 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但高颎谨记老母的教诲 , 时刻恭谨行事 , 从不敢显山露水。 苏威任纳言 , 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 也是宰相之职 , 同时兼任度支尚书 , 负责管理大隋王朝的经济。李德林任内史令 , 也是宰相之职。可文帝对李德林在诛杀北周诸王的态度上不满 , 所以李德林虽然立过大功 , 但在文帝心中对他总不放心。于是便让担任吏部尚书的虞庆则兼任内史监。虞庆则不仅主管人事 , 而且又分割了内史令的权力。对此李德林虽然心知肚明 , 但他毕竟儒家的忠君思想占上风 , 因此也不计较 , 仍然一如既往 ,按照他所奉行的儒家思想去思考问题 , 勤恳办事。另外便是文帝的堂侄杨雄了。杨雄在文帝改朝换代的过程中出过大力 , 不仅被封为王 , 而且任右卫大将军, 虽然位在高颎之下 , 但除了统领禁军外 , 还负责皇宫宿卫。这五个人便形成了文帝的执政核心。

     现在针对这个核心来自外部的指责 , 已经在文帝全力支持下化解了。但他们内部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苏威和虞庆则都是高颎推荐给文帝的 , 这三个人当然再一致不过了。杨雄既是文帝的宗亲 , 又是开国功臣 , 而且他与高颎的关系一向亲密。当初 , 勋贵们对高颎流露出不满 , 风言高颎引荐苏威和虞庆则是暗结朋党。文帝遂召杨雄诘问 , 杨雄奏对道 :“臣担任宫阙宿卫 , 朝夕侍奉左右, 若有朋党相附 , 难道我会不知道吗?皇上钦明睿哲 , 万机亲览。高颎用心平允 , 奉法而行。这些话是人们以自己的爱憎而随意乱言的。望陛下明察。”文帝听后 , 深信杨雄所言。

     由此可以看出在这五人核心中 , 高颎、苏威、虞庆则、杨雄四人亲密无间 , 相互支持 , 唯有李德林独自无援, 若得不到文帝的支持 , 李德林很难在这个执政团队中施展才能而有所作为。自苏威出山任职以后 , 文帝对苏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不仅是因为苏威出身于关中大族 , 其父是北周名臣 , 更重要的是苏威本人就是一个大才子 , 与来自北齐的大才子李德林相比 , 苏威不仅胸藏经传 , 而且他是一位有经济头脑的官员。文帝修订大隋王朝的典制和律令多为苏威所定 , 而且在理财和国家赋税的改革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大隋王朝的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 为以后文帝平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李德林仅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只通晓史籍掌故 , 下笔成文 , 出口成章的典型文人才子 , 因此他与苏威相比便显得略逊一筹。正因为如此 , 李德林渐渐被文帝疏远了。更重要的原因便是李德林的书生气。前次虞庆则劝文帝对北周宗室斩尽杀绝 , 以绝后患。这件事遭到李德林的反对。文帝征求高颎的意见。高颎便站在虞庆则一边 , 支持虞庆则的主张。这暴露出李德林在这个核心中 , 已经是孤立无援了。接着是关于文帝的治国理念和对地方基层官员的改革 , 李德林又因为他的固执和不附和文帝的主张 , 而终于让文帝把他抛弃了。

     苏威被任命为纳言之后 , , 其中之一就是以孝治天下。由孝而忠 , 这本来是历代君王所主张的观点和维护伦理道德的标准 , 无可非议。苏威向文帝上奏说 :“臣的先人常常告诫我说 , 读《孝经》一卷 , 便足以立身治国, 何用多为!”

     文帝听后正符合自己的主张 , 说道 :“朝廷制定的所有刑法 , 治罪最重的应该是不孝!自天子而到普通百姓 , 孝是第一位的。人因孝才能立身 , 立身而忠于朝廷。卿所奏与朕之意相合。今后太学要有专人向学生讲解《孝经》。朕以孝治理天下 , 一定要大力弘扬礼教。”

     苏威说 :“圣上的主张太好了 , 这《孝经》不仅要让太学的学生读 , 而且也应该让国人去熟读方好。”

     李德林在一旁听后对文帝说 :“臣只闻以德而治天下 , 怀宽容仁爱之心 , 方能得到万人的感戴。圣上岂不闻古人云 :‘海不辞水 ,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 , 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 , 故能成其众。’所以臣以为只有以仁德和宽容方能治理好天下 , 岂能以《孝经》一卷就能治国的吗?”

     苏威听李德林如此一说 , 不由怒气顿生。当着文帝的面这不是给自己难堪吗?苏威立即反驳说 :“以公辅公所言 , 这提倡孝道就不应该吗?你是北齐旧臣 , 难道就不知道高氏父子、兄弟骨肉相残的实事吗?这种父不慈、子不孝的道德沦丧公曾亲见耳闻 , 如今我与圣上提倡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之说难道不应该吗?圣上决定在太学讲解《孝经》, 正是针对世上道德沦丧、忽视五教而采取的有效之法。你竟对此持有异议 , 不知其用心是什么!”

     李德林听苏威说自己是北齐旧臣 , 这不明明是在说自己的不忠吗?一时怒不可遏 , 也不顾文帝是什么态度 , 立即指责苏威说 :“无畏公平生所学并非 《孝经》一部 , 你父亲当初若是说过读《孝经》一卷 , 便可立身治国的话 , 而你却又学经史百家 , 你这就是不听父亲的教诲!不听父教 , 公便是不孝。假如你父亲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 你不就是当面欺骗陛下吗?这便是你的不诚 , 不诚不孝 , 你何以事君!而且孔子曾经说过 :‘不读《诗》无以言 , 不读《礼》无以立。’难道你父亲教子独反圣人之训吗?”

     二人在朝堂上针锋相对 , 你说我是降臣而不忠, 我斥责你虚伪而不诚 , 所言本身就不合孝道。二人此时都已经面红耳赤 , 两个大才子互不相容。高颎在一旁听他们二人互不相让 , 本来是要支持苏威的 , 可又怕招来朋党之嫌 ,所以一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这时苏威已经气愤极了 , 在朝堂上竟挽起袍袖说 :“高氏亡国 , 公辅为人臣 , 不死国难是谓不忠;背齐而降周是谓无节。无忠无节之人 , 所以才不敢唯尊孝道!”

     李德林听此一言 , 哈哈大笑说 :“这孝本身就是人的天性。为人子者没有不孝的道理 , 根本用不着人为地去灌输说教。鸟兽也知道报答养育之恩 ,村野田夫 , 不识一字 , 未读《孝经》, 同样也知道对父母尽孝报恩。汉相陈平 , 初事项羽 , 后弃楚归汉。叛暴戾而归仁君 , 弃黑暗而投光明 , 助汉高祖得定天下 , 这是识时务的英杰!何况齐主暴虐如桀纣 , 不明超过项羽 , 智士择良木而栖 , 何谓不忠?何为无节?我父去世 , 适逢严冬 , 我赤足单衫而驾灵车,归葬故里。母亲去世 , 我辞官还乡 , 哀痛而绝粒五日 , 州人无人不知 , 无人不晓。请问大讲孝道的无畏公是如何事亲的?圣上欲登大位 , 无畏公远避深山 ,这有何忠可言?”

     李德林激昂陈词 , 这一席话 , 直将苏威说得面红耳赤 , 只气得张口结舌 , 一时竟无一言反唇相讥。文帝听他们二人唇枪舌剑 , 引经据典 , 驳斥挖苦对方 , 两个才子 , 一对冤家 , 一场以孝治国的讨论, 已经变成了他们二人之间的人身攻击了。文帝十分了解苏威的性格特点 , 曾评价苏威道 :“苏威求名太甚 , 从己则悦 , 违之必怒 , 这是他严重的缺点。”但目前文帝正励精图治 , 并欲理财而富国 , 进而北抗、南伐陈朝而统一天下 , 因此在这个选用人才的天平上 , 文帝自然是倾向于苏威这位既是才子 , 又是有经济头脑的人才。 至于他的那些缺点也就可以容忍了。而李德林虽然才华横溢 , 谋略无人可及 , 但缺乏的是治理国家的实干能力。现在文帝已经看到 , 在朝堂上二人的相互攻讦中 , 李德林已经占了上风 , 但苏威所主张的孝治又恰恰与自己所想的相吻合。此时看到苏威的窘态 , 便对李德林产生了不满。但二人都是当朝宰相 ,一时也不好对他们二人进行呵斥。再看首相高颎, 却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 于是自己想了一会儿说 :“今日朝堂议事 , 二公相互攻讦 , 有失大臣体统 ,请少安毋躁。”苏威听文帝如此一说 , 心想 : 你我同倡孝治 , 今日竟遭到李德林的反对 , 看你这位皇上如何裁决!所以也就冷静下来 , 坐在那里憋着气 ,不发一言。李德林此时也感到 , 今日虽然在争论上占了上风 , 但自己有点过火 , 便也不发一言 , 坐在那里看文帝如何收场。

     文帝看他们二人都已经平静下来 , 遂向李德林数落道 :“朕方欲以孝治天下 , 但恐孝道被人们忘掉 , 所以倡五教而发扬之。公言孝由天性 , 何须设教 ,那么孔子也就不应该说《孝经》了?”

     李德林听后 , 也不再辩 , 只唯唯而已。朝议就此而散。

     文帝退朝 , 独孤皇后在殿后阁内守候。一见面独孤皇后便说 :“今日朝堂上的争论我都已经知道了。这两个文人 , 都是当今的大才子 , 常言道 :‘一山容不得二虎。’苏威与李德林都居朝廷中枢 , 若二人如此不和 , 皇上的施政大略也难以顺利推行。”

     文帝拉着独孤皇后的手 , 二人并肩向后宫慢慢走去。文帝一边走一边说 :“皇后所言极是 , 但如今我将苏威依为臂助 , 不仅仅是他的文章才情 , 而重要的是他的经济头脑和理财之道。这却是李德林所不足的。李德林虽然通晓古今 , 历朝典籍制度尽藏于心 , 而且出口成章 , 下笔成文 , 言简意赅 , 当世无人可比 , 但此人常以才情而自负 , 且固执己见。我欲大树皇权之威 , 不采取严厉的做法 , 如何能巩固大隋江山 , 而李德林却不知我心 , 以书生的仁慈而倡仁德 , 却不知道这隐患不除 , 将遭祸乱的利害。但无论如何 , 此人毕竟有大功于我 , 而且他仅是一介书生而已 , 当然不会有非分之想 , 所以我一时难以割爱。”

     独孤皇后说 :“文人相轻本是常理。若为宰相 , 彼此不和 , 这不是长远的办法。苏威是高颎所荐 , 二人必然一心 , 不知高颎态度如何?”

     文帝说 :“高颎今日恐怕是要避朋党之嫌 , 所以端坐一旁不发一言 , 但我看出他内心是站在苏威一边无疑。若是让李德林离开朝廷中枢 , 高颎、苏威和虞庆则必然一致 , 只恐这三人——”文帝拉长声音紧锁眉峰 , 不再说下去了。

     独孤皇后一笑说 :“我看在这上面 , 皇上不用担心。苏威也不过是一个书生。虞庆则虽有武略 , 但他一向以傅介子和班超为榜样 , 所以此人志在征服边虏 , 并不会有更多的野心。高颎是我独孤家旧人 , 处世恭谨小心 , 且勤于政事 , 每日操劳与皇上一样, 而且又是皇上一手提携上来的新人 , 他没有旧朝勋贵的根基, 料他忠于我家无疑 , 所以皇上可以放心让高颎、苏威去治理朝政。二人不会与皇上另唱反调。皇上所思所谋 , 必须靠这两个人去推行。以臣妾之见 , 迟早应把李德林调出朝廷中枢 , 不让他再参与朝廷机要。”

     文帝说 :“皇后所言句句在理 , 此事容我再思量一番 , 总得有一个充足的理由 , 才能使李德林心服而退。”说着二人已回到卧内 , 若兰与绿云迎接他们进入房中 , 安排淡饭 , 让他们一边进餐 , 一边继续谈论朝中之事。

     时隔不久 , 在另一件事情上 , 文帝终于下了决心 , 让李德林回家休息去了。在文帝改革地方官制的过程中 , 苏威建议每五百家设立一个乡 , 每乡设一个乡正 , 负责处理民间的诉讼官司。李德林一听苏威所奏 , 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 , 他说 :“当初州县佐官改为朝廷任命 , , 原来由县级长官聘用的佐官去担任乡官 , 只管教化 , 不让他们去管行政事务和民间诉讼。因为这些佐官原本就是地方豪族 , 现在既让他们去担任乡官 , 又让他们去负责处理民间诉讼 , ?这些乡正本来就是本乡本土的豪族大家 , 自然有他们的三亲六故 , 一遇到官司诉讼 , 涉案者为开脱罪责或者为打赢官司 , 必然通过亲朋故旧走后门 , 托人情。这些乡正又是当地人 , 必然碍于情面 , 不好拒绝 , 不是收贿赂 , 便是行人情 , 这如何能保证他们在处理诉讼时有公正的立场呢?这样一来 , 豪强势力照旧横行乡里 , 百姓冤屈难伸 , 这与当初朝廷改革地方官制的目的大相径庭。依臣看来 , 赋予乡官这样的权力 , 便是助长行贿纳贿之风 , 养官员的贪残 , 失为官者的清廉 , 因此断不可施行, 请陛下三思。”

     李德林此言一出 , 文帝拿不定主意了。两个宰相意见又发生了冲突。文帝只好转而去问首相高颎了。高颎内心所思 , 却与文帝不同 , 他不去考虑苏威与李德林谁的意见正确 , 而是站在个人好恶和亲疏远近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上一次关于以孝治国的争论 , 他沉默不语 , 这一次文帝要让他表态了。高颎对李德林早已心怀不满 , 于是说 :“公辅公一向自负 , 常常固执己见。无畏公所奏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 此法可行。”

     李德林一听 , 心中怒火顿生 , 本欲当廷指责高颎的偏袒 , 但见文帝已经不耐烦了 , 他只有暗自叹息而已。文帝也不等他再说什么 , 便说道 :“独孤公所言甚合朕意 ,就按无畏公所奏行事吧!”

     文帝本来已经对李德林失去了宠信 , 这一次高颎明确支持苏威 , 这明明是要端掉李德林的根基。但好在这次廷议 , 因李德林的克制 , 并没有使文帝下决心疏远李德林。

     接着还是因为这件事 , 彻底让文帝下决心不让李德林再参与朝廷大事了。虞庆则受命去关东一带视察 , 回来之后 , 向文帝汇报说 :“新设的乡正 , 被赋予了管理诉讼的权力之后 , 果然横行乡里 , 任意而为 , 这些地方的治理尽被他们把持了 , 百姓无公平可言。”

     文帝听虞庆则一说 , 又回思李德林所言 , 觉得当初此举的确不妥 , 便说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 , 诉讼官司应仍归于县 , 这些乡正只好让他们只管教化了。来日下诏 , 还是改回来为好。”

     谁料文帝此言一出 , 李德林又犯书呆子气了, 立即在一旁奏道 :“当初这件事施行的时候 , 臣就说不行 , 如今果然如臣当初所言 , 助长了地方豪强势力。但是 , 朝廷刚刚下了诏令设立乡正 , 让他们负责处理民间的诉讼 , 现在又马上废掉 , 如此朝令夕改, 岂不有失朝廷的信义?朝廷法令如此不稳定 , 还有什么权威可言?请陛下慎思。”

     文帝一听 , 立刻恼羞成怒。以往李德林坚持己见 , 只是与大臣之间的争论 ,这一次竟说朝廷朝令夕改 , 岂不是把矛头直接对准了自己吗?文帝一时下不了台 , 于是气愤地说 :“公为内史 , 负责朕的机密 , 比那些不能参与朝廷机要的人 , 公望实高!难道公就不知道 , 朕欲绝后患 , 公却以仁德责朕;朕倡孝道 ,公却言孝是天性 , 行之无用。如今又以朝令夕改责朕 , 朕实在无法忍耐 , 请公暂回府休养 , 朝廷有事 , 可命人到府上咨询。”

     李德林一听 , 心中一愕 , 继而一想 , 已知自己不仅失宠 , 而且与苏威不和 , 难以与众人共事 , 于是向文帝拜谢后说 :“臣正在为陛下拟平陈之策 , 来日自当奉奏 , 待陛下平陈之后 , 臣见天下归一, 也就满足了。”

     文帝听了此言 , 心头一热 , 本欲收回成命 , 但回想皇后所言 , 于是说 :“公心朕尽知之。请公暂且回府 , 将另有委任 , 平陈大业 , 自然还要仰仗公才 , 若有难决之事 , 必命人向公取其方略!”     

‍‍     李德林听文帝如此一说 , 只好谢恩退出。在家中一边读书 , 一边认真为文帝拟定平陈策略 , 他虽仍为内史令 , 却离开了朝廷中枢。正是 : 只因才子是儒生 , 不知奉迎通权变。欲知李德林去后 , 朝廷何人得宠 , 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