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四十四回

2023-05-10 14:56:27

第四十四回  纳谏言首倡科举  烧贡品怒惩贵戚 

     ,将约法三章,普诏天下。同时要求各级官府在举荐贤能之时,凡不是怀经抱质,志道依仁孝者,一律不得举荐为官,更不能引入朝廷。但是文帝的这一番苦心,并不被积弊已久的官场所理解,而且将那“约法三章”视为虚文。这天下做官的多把溜须拍马视为本事,因为大家都知道谁都爱听阿谀奉承之词,好听的话让人听了心里舒服,以那些久居官场的官僚把文帝的约法三章视为儿戏,依然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办事。

     这年九月,泗州刺史司马幼之按照以往的规矩,精心写了一篇奏文,辞极尽华丽,自己感到十分得意。于是将此奏文递送京城,呈到文帝御前。文帝一过目,便勃然大怒,“有禁不止把刚刚颁发的约法三章置于脑后,竟然还敢上呈。”文帝心中恨道。于是立即挥笔在司马幼之的奏文上批道:“朕倡求实之风,遏止华伪,而此奏文仍以艳词丽句来巧饰,书无用之言,说虚空之事。宜付有司治罪!以儆效尤。”这位刺史刚好撞到了枪口上,万万没有想到会因为一篇奏文而受到严惩。文帝就是要用他来杀一儆百,彻底改变文风。朝廷上下无不悚然,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深入研究古代典集,弃绝华伪绮丽之词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

     一日朝会,李谔见文帝采纳了自己的建议,端正文风,对于敢顶风违纪者给予严惩,心中感到非常欣慰,于是又针对一些流弊向文帝奏道:“世之丧道,极于北周时代,下无廉耻,上使之然。用人唯信其口,取士不观其行,矜夸自大,便以能干和成就而得到提拔。而那些谦恭静守的官吏,多数因为恬默而被遗忘,所以官员上表陈述工作,先讲述自己的功状,迎合上意,饰所奏并宣称臣最用心,自己炫耀,自我介绍,毫无惭耻之色,且以强势而求所欲。凭借侥幸取利,而去投机钻营。但自大隋受命以来,此风顿改,农夫与商妇,都知道革心洗面,何况身为大臣,却还有人仍遵敝俗!有刺史入京朝觐,自述自己稽查之功,宣诉于朝堂之上,言辞不逊,扬扬自得的夸耀,以致玷污朝廷威严,此情决不能纵容宽恕。凡有此辈者,应申明罪状送有司追究,明示其罪而加以黜退。以示惩戒,而改变风轨。”

     文帝听了李谔所奏。正与自己所想的不谋而合,便向高颎说道:“李谔身为考功侍郎,职在纠察。前后两次所奏,正是他职分所在,而且两次所奏之事正是当今为官者的弊端,也是朝廷弊政,此风若不整治,更使浮夸之风横行。为官者入朝述职,便只知道炫耀自己的政绩,空谈浮华,而将天下所苦、百姓所愿、地方灾害全都掩盖过去。只求自己邀功晋升,何虑百姓生计? 李谔此奏应颁示天下。”

     高颎说:“陛下英明,李侍郎所言正是陛下为政之道。臣闻虞舜告诫大禹说:‘你只要不自负为贤能,天下就没有与你争贤能的;你只要不自我夸耀,天下就没有与你争功的。’这是先哲的格言,后人处世的准绳。所以为臣之道,应尽自己的所能而为天下做事。纵使勤如大禹,功如吕望,也不能自夸而自,上欺君父,下蒙百姓。何况其功劳超不过纲纪所要求的范围,勤勉又不能补偿自己的过失,却敢以自陈勋绩,干扰视听!陛下如今力戒此弊,必能使天下都树立正确的风气,彻底改变以往的弊病。”

     文帝说:“李侍郞前次所奏是关于文风的问题,这次所奏是关乎官吏的品德作风问题,制止浮夸之风。力戒官员自吹自擂自我标榜,才能使官员脚踏实地地去为百姓做事。所以朕认为要改变官场中的这种陋习,还必须从根子上抓起。”

     高颎说:“陛下要从根本上抓起,那就是在选拔、推荐人才时便确立一种正确的用人之道。”

     文帝说:“正是这样。今后自朝廷而到外州远县,按原有的办法而选拔举荐的人才,必须交有司普加探访,察其品行。若察得所选官员和所举人才,不遵典则,即使有宗党称孝,乡曲称仁也不能录用。如果所学不遵古典,逐俗随流,作轻薄浮华之词,结朋党而求互相赞誉者,因县令、刺史挟私情,不存公道而举送朝堂,就应由有司纠察弹劾,追究其不察之过。”

     李谔说:“臣所奏弊风,承蒙陛下采纳而颁行天下,臣已知陛下锐意改革的决心,只有如此,才能使臣下不讲空话,而实实在在地去为百姓谋福祉。现在陛下又从选拔人才上下功夫,改革考核官员的办法,制定举荐人才的标,臣感到非常高兴。臣既然忝居宪司,职当纠察。但若风闻即劾,只怕挂网者不少,因此恳请陛下命有司普加考察,认真巡访,如果有不依朝廷所要求的那样而凭私情选充吏职者,就应当具状送达台宪。”

     文帝说:“朕当诏令各地巡省使明察暗访,必使朝廷诏令落到实处。约法三章要上下遵守。”

 

     高颎说:“陛下钦定‘约法三章’,只要得到贯彻落实,则我大隋必然强盛,‘开皇’之治一定会影响后世。若依陛下所讲的标准去选用人才,以为我们还得创立一种新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文帝说:“此法朕一直在思考之中,自汉朝以来那种察举制度早已经不行了,察举制度完全由州、县官员及世家把持,权门请托人情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朕闻汉末时有人说:‘举秀才, 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是对汉末察举制度的绝妙讽刺。”

     高颎说:“这种察举制度不单单是被举荐之人无能,而且为权臣结党营私开了方便之门。近代由于中原长期处于战乱纷争的状态,所以文人不得重用,历朝皆以世家勋旧而相承袭,特别是朝廷上层用人,凭家世出身、讲资历、比军功,以武人居官者为多。”

     文帝说:“朕早就认为打天下须用武人,而治天下还是要靠文人,所以朕为政以来,多选文人为朝廷重臣,而抑制勋贵武将。”

     高颎说:“如今南陈未平,征战之事还需仰仗武将,陛下还应该对带兵之将要善加抚慰。”

     文帝点头称是,说道:“朕想得一法,治天下若要依靠文人就必须选拔那些有德有才的士子为朝廷所用,但为了防止各州县所举人才平庸无能,除对所举荐的人才进行考核外,还必须进行考试。”

     高颎说:“陛下此法最好,举荐而察其德,考试而察其才。凡州县无德者不能举荐,有德无才者就不能通过考试。如此朝廷才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文帝听后笑道:“朕行此法,可称作科举。让每州每年贡士三人到京,然后由礼部分科举行考试,量才而取,选出优秀者,再举行殿试。朕要亲自阅读这些士子的考卷,看一看他们所作的文章是否遵古求实,策论是否能直陈时弊,而为朝廷所采纳。凡文章浮华无实,只追求艳词丽句者一概不用。”

     高颎赞道:“陛下所创此法,是开科举考试的先河,必为后世所遵循。这一制度不仅能使朝廷选到优秀人才,而且将会打破长久以来世家勋贵把持仕途的现象,能为平民士子步入仕途开辟一条道路,使天下人才都有晋身的机会。陛下此法一定会得到天下士子的拥护,而使英雄不至于埋没在草莽之中。”

     文帝说:“今后朝廷除选拔贡士举行科考外,对所有在京五品以上的京官及各地总管、刺史也要定期进行考试。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为准则举行二科举人考试。凡考试优秀者方可晋升选用,考试不合格者,就要罢黜。”

     高颎说:“陛下所行贡士考试,及在职者参加二科举人考试的办法,使文人有了晋升的机会,但恐伤武将之心。”

     文帝说:“武人可参加另类考试,列入膂力骁壮,才堪将略等科的举人考试,办法由兵部另定。至于军前立功者,仍要给予奖赏和提拔。”

     苏威说:“汉光武帝刘秀对有功武将给予奖赏,皆以列侯而奉朝请,参与政事。陛下仁德,也可复用光武之道,以安功臣之心。”

     文帝笑道:“朕先前已用贵爵和财物厚赏有功之将,用心就在于此。今后还会采用此法,以使有军功者得到奖励和爵禄,鼓励将士为国效力。”文帝一边说,一边从御案上拣出一道奏章交给高颎说道:“这道奏章就是不久前柳彧所奏,其意竟与无畏公所言不谋而合。”

     高颎接过柳彧的表章一看,只见表章中写道:“方今天下太平,四海清,共治百姓,须任其才。昔汉光武帝一代明哲,起自布衣,备知情伪,二十八将,披荆棘,定天下,及功成之后,无所职任。因其都是武将,只会打仗,不善理政。光武帝只好厚封爵禄,不任官职。今见诏书命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和干子已经年近八十,以前任赵州刺史时不知分内该做什么,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古人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圣上思治,忘寝兴,如谓功勋当酬,自可厚赐金帛,若令他为刺史,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高颎不觉把这道表章读出声来,一边读,一边点头,完之后对文帝说:“柳御史所言的确是实情。陛下依此奏,下令撤销了和干子的职任,其中原因就在这里。当时还有个别朝臣不明白陛下的用意,胡乱猜测呢!”

     文帝一笑说:“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今后朝廷应当改变任用地方官员的惯例,拣选那些忠于职守、一心为民、有治理经验的文人正士去任地方长官。”

     苏威说:“陛下以约法三章而诏令天下,今又首创科举选拔人才,确定了对官员的考核办法,并改变以往任用行政官员的惯例,所有这些措施,要得以实施,我大隋朝必然大治。那时天下和谐,百姓乐业,开皇之治一定会永垂青史。”

     文帝说:“诚如公言,朕朝思暮想之事就是我大隋朝的昌盛与繁荣,天下百姓的幸福。”

     高颎说:“陛下所思,正是我们臣下要尽职尽责的地方。陛下所定治国策略,我们只有尽人臣之道,一定使陛下的决策得以落实。从朝廷到地方要不折不扣地执行。那时我们一个强大昌盛的大隋必然威服中外,江南定会一举而平。”

     文帝笑道:“独孤公所言,正是朕心所愿。如今北方已安,我们的注意力就要指向南陈了。”

     朝堂上一片欢乐的气氛。当时在朝大臣万万没有想到,文帝所创立的官制和首开科举考试之法,竟然传承一千多年!直到十九世纪末期的清王,还在沿用着隋文帝科举取士的办法。 

     这一天早上,文帝与独孤皇后用过早膳,正准备上朝,只见公公孙亮来到卧室外,称有事要奏。文帝问道:“朕这就上朝,公公是否已将车辇备好?”

     孙亮答道:“车辇已经备好。只是……”

     文帝看他欲言又止的样子,便皱起双眉,不耐烦地说:“公公似乎有什么事要说,朕急于上朝,有什么事你只管奏明。”

     孙亮吞吞吐吐地说:“相州刺史豆大人有贡品送入宫中,老奴原本按陛下吩咐拒收外官所贡之物,但豆大人是驸马爷所以老奴不敢拒收,现在已收入宫中,故特向陛下奏明。不知这么处置应该不应该?”

     孙亮所说的这位豆大人名叫豆卢通,出自鲜卑名门,娶文帝妹妹昌乐公主为妻。他原为北周武贲中大夫,北徐州刺史。文帝为丞相,在平尉迟迥之乱后,豆卢通因功晋位大将军。文帝受禅豆卢通晋爵南陈郡公,并入朝以本官典宿卫。不久前文帝将这位妹夫调任相州刺史。豆卢通既是皇亲贵胄,又是有功之臣,也就不把文帝的约法三章和禁止向宫中进献贡物的事当真。所以当他一到相州上任,便向宫中贡绫文布百匹。孙亮虽然知道文帝三令五申的诏命,但豆卢通是文帝的妹夫,皇上至亲,所以孙亮不敢拒收,可又不敢隐瞒,只好如实向文帝奏明。

     文帝听后,不由怒火升起,厉声说:“朕三令五申,不许地方官员向宫中贡献方物,这个豆卢通竟敢坏我规矩。刚刚到任,便向宫中贡物,这不明明是把朝廷诏令当作儿戏吗!”

     独孤皇后听文帝发这么大的脾气,便从旁婉言向孙亮问道:“公公所奏,不知豆驸马所贡何物?若是日常微物,也是豆驸马记挂着亲情之意,算不了什么大事。”

     孙亮答道:“驸马爷贡来绫文布百匹……”

     文帝听后,不等孙亮说完,一跺脚说:“这个豆卢通太不像话了,朕看他这个官是做到头了。朕的亲妹夫带头违禁,让百官看热闹,把朕置于何地?今日不对他严加惩处,朝廷诏令还有谁去认真执行呢?他既不把朕放在眼,朕今日也就不认这个妹夫了!朕现在就上朝,罢他的官。”

     独孤皇后一听,这事要闹大了,便从旁温言劝道:“请皇上先静一静心,豆驸马所贡之物并没有恶意,他认为自己是我们的至亲,出于亲情关系,向宫中贡这些绫布。心中所念只怕唯亲情而已,他哪有其他想法?而且我们这个妹夫为人一向纯朴,从不圆滑,大约他也没有想那么多,会让皇上难,所以也不必为这一点小事生气。皇上真要将他罢官的话,公主那里让妾何以交代?依我看来,皇上还是消一消气,常言道:‘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兄妹之情,公主的体面还是要保存的。”

     文帝听独孤皇后如此一说,心中稍稍平静下来,迟疑了一会儿说:“依皇后之见,此事该如何处置呢?”

     独孤皇后说:“将这些绫布退回去也就是了,并修家书一封,说明其中利害,豆驸马也会明白皇上的用心。”

     文帝说:“这样轻易处理,难解朕心中之恨。豆卢通所贡百匹绫布,么一大宗贡物送入宫中,满朝文武大臣都看在眼里,若不严肃处理,朝廷诏令便是一纸空文,今后谁还会把禁令放在心上!而且朕诏令地方官员不得贡献方物及器玩口味已经是多次强调过的。朕对此事不明加处理,各级官员收礼纳贿之风就不能禁止,很快就会故态复萌,再蹈前朝的弊端,这吏治如何清明?豆卢通的所为使朕好不尴尬。若不拿他开刀,怎能使百官威服?朕今后所言还有什么权威呢?”

     独孤皇后说:“皇上所言完全在理,臣妾也深知皇上用心依我看来对这位妹夫稍加惩处也是应该的。至于那些绫布嘛皇上怎么处理,臣妾依皇上心意也就是了。公主那边由臣妾去安抚一番,料想公主必会以大局为重,理解你这位皇上哥哥的用心。”

     文帝说:“还是皇后想得周全,今日上朝,下诏切责豆卢通之过,然后降爵两级。这绫布嘛,朕可要当众把它烧了。”

     独孤皇后见文帝怒气已消,于是说:“随皇上处治豆驸马公主那边有我呢!”

     文帝向独孤皇后点一点头,然后起驾上殿。

     当日朝廷大事,便是一道明诏责相州刺史豆卢通入贡方物之过,并降爵两级。朝堂一侧则是大火弥天,一百匹绫文布全都付之一炬。

     满朝文武大臣睹此情景,一个个交口同声,称文帝之公,自此以后再也无人敢向朝廷贡献方物了。官员自上而下,收受礼物之风顿熄。

     隋文帝开皇之治,高度崇俭倡廉,再加上朴实纯正的文风,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的管理。高颎和苏威等这些大臣又以天下为己任,使大隋王朝一天天强盛起来。

     过了几天,文帝上朝,文武百官排班之后,文帝兴高采烈地在朝堂上接见了一位老人。文帝把这位老人奉为上宾,令满朝文武大臣无比惊异。正是:隋规千年传后世,文治方能开盛朝。欲知文帝接见何人,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