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五十四回

2023-05-10 14:56:27

第五十四回  不审势治理失误  察乱因鸾凤和鸣

     话说隋文帝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荡平了江南,天下分裂近三百年的局面就此结束了。正当朝野共庆太平盛世之时可谁也没有料到,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一场席卷整个陈朝旧境的叛乱就全面爆发了,重新把隋王朝拖进了战争之中。这是怎么回事呢?不禁令人想起了后人赞颂诸葛亮当初治蜀之策而为武侯祠写下的一副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文帝认为南陈是一个小国,把统一华夏的大功看得非常平淡。其实陈朝南接大海,西控云贵。永嘉之乱后,中原士族多迁江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江南根深蒂固。这么大的一个江南王朝,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被击溃了,但是陈朝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并没有改变。那些逃离或被隋军遣散的散兵游勇及地方豪强势力的武装仍潜伏于各地,所以在江南基层民众之中,对外来统治者的不理解,。一旦出现了火种,便会乘风燃烧而蔓延。

     文帝虽然以讨伐无道,拯救江南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口号兴兵灭了南陈,但他不了解江南,却以急进的方式把江南纳入到北方的管理模式之中。结果就落了个“不审势即宽严皆误”的结果,激起了江南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

     文帝将晋王杨广召回,任命不到二十岁的秦王杨俊为扬州总管,总揽江南军政大权。杨俊不了解江南。当时南北分治已久,从生活习俗到文化制度, 都在各自的发展中产生了很大的差距,两个不同的社会一旦统一起来,就会产生许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极大的宽容和耐心。军事上的迅速胜利,使文帝把改造江南的任务看得过于容易。他下令把陈朝君臣带回京师,供养起来,表面上显示出了宽大与怀柔,但实际结果是把江南士人尽迁入京师,造成许多家庭妻离子散,而且多被没入长安为奴。乐昌公主破镜重圆仅是个例,而其他无数人家的境遇和悲惨命运可想而知。反叛者就是用“隋朝欲把我们都迁入北方”作为借口而号召徒众叛乱。

     统一之初,文帝便诏令江南和北方一样,废除原来的郡,实行州县两级管理,而且州县长官全换成了北方人担任,原来南陈的地方官员,不是押往北方,便是退职在家闲居,基本上没有留用的。这些以往在地方上深有影响力的官吏,失去了地位和利益,他们能甘心承受吗?这无疑埋下了叛乱的祸根。这种操之过急的征服措施,对南方门阀世族的利益打击太大了。

     接着文帝对基层政权也强行改革,整顿乡村,推行户籍制度,诏令推行乡正里长制,检查没有在籍的户口人丁。这又直接冲击到大量荫占人口的豪强世族。里长制和检索户口两项措施都是为了将朝廷的权力贯彻到农村最基层,却与原有的江南世族社会发生了矛盾,这必然引起江南世族的强烈不满。

     文帝采取的另外两项措施更引起了江南人的反感。文帝夫妇都是徒,登基后,便在北方弘扬。而江南的势力可比北方大得多。自梁武帝萧衍崇佛信佛以来,江南寺庙林立,对这一现实,作为徒的文帝反而嫌江南寺庙太多了。他诏令每个州只能留两所佛寺,其余的一概废弃。这样一来,江南三十个州,仅能保留六十座佛寺。不说大批的和尚无处栖身,连无数信佛的老百姓也不能接受,这是其一。其二,文帝在江南倡五教,也就是文帝和苏威在北方倡导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项内容。苏威将这“五教”写成了书,非常具体地加以论述。他这一套理论,在北方就遭到了李德林的反对,可是在文帝的支持下,苏威将这“五教”的理论在北方加以贯彻,现在又照搬到江南。并派出专门的官员,不仅宣讲,而且强制灌输,无论长幼悉使背诵。唐人评价文帝的这种做法:“江表自东晋以来,刑法疏缓,世族凌驾寒门,平陈之后,统治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

     对江南政策的操之过急,终于酿成了一场大范围的叛乱。开皇十年底, 文帝刚刚举行完南郊大祀之后,江南叛乱的警讯便如雪片一般飞到长安。

     当时表面上看似平静的江南,已有豪族首领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隋朝要将江南人全部迁徙到北方去。这虽然是不可能的事,但多数人信以为真。因为平陈之后,隋朝就把江南大批官员及士人都迁到关中,现在该轮到江南豪族和普通百姓了。这谣言带有煽动性,人们全都恐惶不安起来。就在这人心惶惶、远近惊骇、谣言四起的当口,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和苏州的沈玄懀等有影响力的地方豪强率先举起了反旗,率领他们所控制的部曲,攻陷州县,捕杀驱逐北方派来的官员,一时间群起响应。三人各称天子,设置百官。接着又有安乐人蔡道人、饶州人吴世华、温州人沈孝彻、泉州人王国庆、杭州人杨宝英、交州人李春等都自称大都督,起兵攻陷州县。在陈朝原来的辖境内,几乎都发生了反叛,势力大的有数万人,小的也有几千人。他们互相声援,抓获隋朝任命的县令后,剖腹挖肠,或者一块一块割下他们身上的肉作为食物,指着这些官员的尸体气愤地骂道:“看你还能让我们诵读《五教》不能!”江南狼烟四起,二十多处反叛势力,把刚刚平静了一年多的江南搅了个天翻地覆。当初韩擒虎率军渡江时,江南父老闻其威望,见隋军与民秋毫无犯,于是箪食壶浆来谒军门,而且昼夜不绝。由此看来,而是对隋朝一年多统治的不满,这才举起了反叛的大旗,而且从者如云,声势浩大。

     烽烟四起,警报飞传。文帝在长安也不安起来,立即召开紧急朝会,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文帝的焦虑,使独孤皇后也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文帝上朝前,独孤皇后说:“陈叔宝不得人心,我朝兴兵讨之,不到两个月便将江南荡平,此次江南叛乱迭起,恐怕是因为我朝在江南的治理上有不妥的地方,才导致了江南地方势力的不满,而激起了民变。”

     文帝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事哩!你所言与我所思相合,其中原因倒是应该从我们自身来找一找呢。”

     独孤皇后说:“听说江南人民对苏威的“五教”非常反感。官员们又强令江南百姓诵读,结果事与愿违。”

     文帝说:“我本想以孝而及忠,让江南百姓诵“五教”而达到忠于我大隋朝的目的,却不料引起了江南人的不满。”

     独孤皇后说:“自永嘉之乱以来,中原士族多迁江南,孔孟学说,儒家经典,是汉文化的精髓,所以在江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之说江南人只怕老幼皆知,而苏威又以‘五教’之说令江南人反复诵读,这已经没有必要了。苏威所著‘五教’,臣妾也读了,其中文辞粗浅,所论又重复烦琐。几百年来,北方处于长期的兵荒马乱之中,文化上一直受落后部族的干扰,所以北方不崇尚名理的辩论。到了北魏以后,孝文帝兴‘汉化’之风,儒家的学说才受到了重视,但当政者也只是教人们按照儒家六经之言去遵照实行。自我大隋建立之后,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得以融合,但从文化修养上仍然落后于南方。人们对儒家学说还是停留在依孔孟之言而照搬照行,既少议论,又少发挥,所以北方学风单纯、朴实。皇上提倡以孝而治天下,与苏威所作‘五教’之说,对北方而言,臣妾认为是合适的。而对文化层次普遍高的南方就不适合了。南方近三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儒家思想体系,士人不仅精通孔孟之道,而且博学强记,他们在汉代经学理论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所以苏威的‘五教’之说对南方人而言,只是最简单, 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常识而已。苏威却让朝廷派去的地方官员,照本宣科地向南方人灌输,并让老幼全都诵读,责成官员检查督促,凡不诵读者,就要受到处罚,这种强制措施能不激起南方人的反感吗?”

    文帝听后说:“皇后对南北的文化差异分析得透彻极了,使我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五教’之说与我所倡导的以孝而治天下,本来是一致的。苏威所论正与我本意相合,所以平陈之后,我也赞同这一做法。你我夫妻相守二十余年,你也深知我读书不多,对孔孟之道只怕还不如你研读得透彻呢!”

     独孤皇后笑道:“儒家学说,其理论尽在六经之中。倡仁义,颂尧舜,秉承周文王、周武王之治,倡周礼、行天道,而师孔孟,遵其言而行其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七百年来儒家学说处于独尊地位。汉朝选官就是以通晓儒家学说为标准,南方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而我们北方,却是以武功而步入仕途。你我两家都是六镇之后,父辈们以武功而位居显要。皇上年轻时也以骑射为根基,后又随军征伐,多忙于外事,哪有时间去读更多的书。所以臣妾认为,对江南的治理要和北方区别对待。我曾读《吕氏春秋》,其中《察今》一文所载:楚国人要攻打宋国,派人先在澭河水浅处设立标记。后来澭河突然涨水,而楚国人不知道,仍按照原来设立标记的地方夜渡,结果淹死了许多将士,造成了失败。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本来可以长寿的人,也要成为短命鬼了。而今南北各异,皇上就不能照搬适合于北方的‘五教’之说去让江南人诵读了。”

     文帝听后,频频点头说:“你如此精辟的分析,使我明白了帝王的法令制度,要因时因境而变,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失误啊!不敢评论法令而心怀不满的是百姓,死守成法不变的是官吏,顺应时势而变法的才是明君啊!”

     独孤皇后笑道:“愿皇上做一代明君。”

     文帝也笑道:“有皇后之明,才会有我这个明君。当年孔明收服南蛮,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而我朝却是以攻下建康城而为胜,忽略了收服南人之心。今经皇后妙论点拨,朝廷应当改变对江南的治理策略了。”

     独孤皇后说:“还有哩,皇上诏令废除江南佛寺,恐怕也不妥当。你我夫妻都是佛祖的信徒,北方的重兴,是皇上提倡的结果,而对江南,皇上为什么要限制呢?”

     文帝说:“南方自梁武帝萧衍以来,佛寺林立,僧人无数,又有许多户籍和丁壮隐于佛寺之下,致使江南人口难以核实,所以我才下诏令每州只保留两座佛寺。”

     独孤皇后说:“皇上这样做的结果,在江南是同样不得人心。你想当初江南大小佛寺数百,每州多至一二十处,今皇上只让每州保留两座寺庙,那么多的僧人和荫庇户怎么能够接受呢?他们不反才怪呢!所以臣妾以为皇上应该维持江南原有的佛寺规模,只让荫庇户分离出来也就行了。而且你我都知道,修行的最高境界是解脱而修来生,到达极乐世界。这本身就是让众生对所受的苦难和天数旷劫得以安心忍受,用忍受而换取将来的极乐。儒家倡言礼治、仁爱和伦理,要求众生效忠于帝王,贫而无怨,富而不骄,不怨天,不尤人,所有尽归于天命。而不仅与儒教有相通之处,而且对儒教的理论还有进一步的发展。提出的人人都有佛性,就是让人们不仅为善,而且要追求来生来世的公道报应,使众生安于现状,维持社会的稳定这岂不是有利于我大隋王朝的统治吗?皇上不求安稳,反而把他们逐出佛门,。”

     文帝听后,又连连点头说:“有理,有理。和尚及寺院虽多,但它维持了社会的稳定。看来这个限制江南佛寺的诏令也应该改一改了。”

     独孤皇后说:“还有一件事呢。”

     文帝问道:“朕在江南所推行的政策,难道还有什么不妥吗?”

     独孤皇后笑道:“别的臣妾就不知道了,只是皇上将广儿调到并州以镇守北方,却让不太懂事的俊儿去坐镇江南是不合适的。”

     文帝说:“并州是国家要地,北可遏制,南可拱卫京城,所以我才让广儿去担任并州总管。”

     独孤皇后说:“你我五个儿子中,就数广儿聪明好学,他少时就爱读书, 文学诗赋、前朝史书及儒家经典常常爱不释手。五个儿子当中只有广儿学识渊博,我一直认为广儿长大后必能成就一番事业。此次平陈广儿为元帅,果然不负你我的期望,得立大功。本来应该把广儿留在扬州总管任上,不料皇上却将广儿召回。并州固然重要,但江南初定,人心不稳,当比并州更加重要。”

     文帝沉默了一会儿说:“广儿幼时就有灵气,长相出众,聪明过人。我曾对你说过,此儿生相极贵,但恐怕将来会败我杨家。他为帅平陈进入建康前,我听说他欲将祸国的张丽华留下,所以我对广儿有点不放心。”

     独孤皇后说:“张丽华之事也只是一个传言。高颎杀了张丽华正合我意。事后广儿对此事从未提及,可见广儿也是同意杀张丽华的。而且广儿一向同你我一样崇尚俭朴。他与萧妃夫妻和睦,从不见广儿身边有别的女人。皇上可不要因为广儿的聪明,反而对他另眼相看。”

     文帝说:“这倒没有。我选德高望重的王韶担任晋王府司马,也就是对广儿寄予厚望。王韶一直尽心辅佐广儿。平陈之战,王韶又任元帅府司马,广儿对王韶言听计从。进入建康后先诛杀陈叔宝身边的奸佞之臣,又封存府库,不爱宝货,这些我也是知道的。”

     独孤皇后说:“正如皇上所言,广儿才在江南人心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而且受到江南人的称颂。加上广儿的儒雅,也让江南人佩服。另外还有一点,萧妃本是梁朝公主,性格不仅贤淑,而且文雅之才正可与广儿匹配。她本是江南人,广儿身边有这样一个媳妇,使他对江南结下了深情。我听说广儿跟着他媳妇学会了一口江南话,广儿与江南人士交谈,讲的全是江南软语方言, 这让江南人倍感亲切。”

     文帝听后笑道:“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哩,这正是广儿的聪明之处。”

     独孤皇后说:“正是这些原因,臣妾以为皇上要对江南行怀柔之策,收江南百姓之心,最好还是让广儿去守扬州,替下粗疏、年幼的俊儿。”

     文帝说:“这倒也是。一会儿朝堂议事,我与高颎等分析江南形势,选派将帅再平江南。另外就是即刻召俊儿回镇并州。如今广儿已任太尉,就让他以本官出任扬州总管,以安抚江南。”

     独孤皇后笑道:“江南虽乱,统是乌合之众。当初陈叔宝身边有许多久经沙场的战将和几十万正规部队,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被全部消灭。臣妾以为江南的这些草头王,也不过是乘乱蛊惑百姓,又各怀称王称霸之心,如何能合力抗拒朝廷大军?只要我大军一到,必然顷刻瓦解。再加上皇上以怀柔之策招抚降者,选用诚心忠于我大隋朝的江南人士,委以地方长官,维持江南人原来传统的文化习俗,不久江南必安。皇上也不必十分忧心。”

     文帝听后高兴地说:“历来大事,皇后总与我一致。有这样的贤妻相助,何忧天下不太平呢!”

     独孤皇后起身,拉着文帝的手说:“臣妾送陛下上朝。”

     文帝与独孤皇后并肩走出卧内,一同上辇,向朝堂而去。来到殿后,夫妻下辇,独孤皇后说:“我在殿后阁内坐等皇上退朝。有难决之事,尽可让孙公公随时转告,我在这里为陛下酙酌思量。”

    ‍文帝以无限爱慕的眼神,看了独孤皇后一眼,然后转身,满怀信心地步入朝堂。高颎与诸位大臣早已候在殿内。正是:因地制宜通权变,再出大军平江南。欲知文帝如何再次平定江南,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