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四十三回

2023-05-10 14:56:27

‍‍‍‍‍‍‍‍‍‍‍‍‍‍‍‍‍‍‍‍‍

第四十三回  除弊政约法三章  倡节俭苦心教子

     ‍‍‍‍话说文帝夫妇来到洛阳,未及半月,竟然天降大雨,关中大雨接连下了三天。真个是沟满河平,八百里秦川旱情完全解除。文帝夫妇以手加额,欢喜异常,便拟起驾回京。独孤皇后说:“这上天已经降下甘霖,我们回去当然不会缺少吃的,但那些出关就食的百姓怎么办呢?”

     文帝说:“皇后所虑也正是我所想的,朕即刻下诏,让关东十三州衙门不撤粥棚,一直供养关中百姓到秋收之后。如果有百姓要提前返乡的,可让他们尽力带足粟米回去。”

     ‍‍独孤皇后听后赞道:“皇上考虑得周全,关中百姓可无忧了。我们可以回京了。”

     ‍‍文帝说:“这次关外就食,使朕目睹了百姓之苦。近日我也思考了不少事情,待回京之后,便要率先在朝廷乃至全国施行。”

     ‍‍独孤皇后问道:“不知皇上都想到哪些事情?”‍‍

     ‍‍文帝说:“开国之初朕已经三令五申,要求改除颓靡和腐败之风,各地官员凡犬马器玩,不得献上,并将太常散乐放为百姓,禁杂乐百戏。但有的官员以为朕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认真去办。这次我们已经亲眼看到了百姓之苦,因此这俭朴之风必须认真地去落实提倡,首先要从宫中做起。另外,还有我们那几个儿子,年纪轻轻全都分封为王。他们自小生在公侯之家,吃穿无忧,不知道这苦是什么,更没有朕从小生活在寺庙中的那些经历,素食淡饭习以为常。而他们则是金羹玉粒般的美食,琼浆美味的酒肉,夏则绫罗绸缎,冬则狐皮貂裘,何尝知道百姓之苦?因此朕回京之后,首先就是要教导他们以节俭为荣。”

     ‍‍独孤皇后说:“阿勇和阿广年纪稍长,他们都知道皇上和我一向节俭的生活习性。特别是广儿最为恭顺,平常生活像你我一样。”

    ‍‍ 文帝说:“等我们回京之后,我还要认真了解一下五个儿子的情况。责成他们的老师,对他们要严加教导。朕知道汉文帝以节俭为治,赢得天下富庶, 使汉嗣延续了数百年。如今我大隋初立,必须效法汉初的文景之治,才能使我大隋江山永固。”

     ‍‍独孤皇后说:“皇上的心思只有臣妾最了解。阿勇是长子,又被立为太子,对他更应该严格要求。”

     ‍‍文帝说:“朕最担心的就是勇儿,在生活上不拘小节,一向不以节俭为荣,而且还贪恋奢华和虚荣。不过他还算恭谨孝顺。做太子这些年倒也能称人心。”

     ‍‍独孤皇后说:“要说孝顺懂事,就数阿广,我派侍女去看他,他对我派去的人非常尊敬,又迎又送,礼数从不缺失。那几个孩子在这一点上都不如广儿了。”

    ‍‍ 文帝说:“阿俊、阿秀和阿谅大约是因为年纪小而不懂事吧。若再不懂孝道,便要追究他们老师之过了。”

     ‍‍独孤皇后说:“这些事等我们回京之后再说吧,我去准备一下。咱们几时启程?”

     ‍‍文帝说:“说到这些事情上,朕也忘了启程之事,外面已经安排好了,我们即刻就走。”

     ‍‍文帝返京,一路上看到久旱的土地经过透雨的滋润之后,满目都是清新的感觉。绿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枝叶上散发着清香。大地上蒸腾着一层淡淡的薄雾,枯草又吐出了新芽,野花也一朵朵绽放,蜜蜂、蝴蝶在花草中穿梭飞翔,鸟儿在绿树上和鸣。这雨后的勃勃生机,犹如大隋王朝一样,正走向繁荣和兴旺。

     ‍‍文帝这几天心情特别好,这一天很早就要上朝,公公孙亮在卧室门外奏道:“陛下今日上朝请骑马好了。”

     ‍‍文帝问道:“每日上朝都乘舆辇,为何今日要改乘马?”

     孙亮答道:“陛下的舆辇又断了三根辐条,奴才让工匠修理去了。只怕一时难以修好。”

    ‍‍ 文帝听后,和蔼地说:“原来如此,骑马也好。”

     孙亮见文帝心情好,便借机奏道:“陛下所乘坐的舆辇已经很多年了。不是这里坏就是那里坏,老奴认为不如让内务府另造一辆新的。”

    ‍‍ 文帝听后立刻皱起眉头,不高兴地说:“别人不知道朕的脾气也就罢了,你自从朕入宫以来,一直负责宫中之事,皇后和朕的性情你难道还不知道吗,今天怎么也说起这样的话了?朕所用器物,凡是能凑合着用的,一律照用。这辆辇车朕看它还是挺好的,断了辐条换几根不就行了嘛,为什么要换新的?此话以后不要再说了!”

    ‍‍ 孙亮听后,连说知道了。文帝骑上马,向朝堂而去。刚出后宫,只见膳部司一个负责采购宫中用物的小官白未五,正带着两个司役抬着一个毡袋过来,恰好被文帝瞧见。文帝下马问道:“这毡袋里面装的是什么?”这白未五没想到被文帝撞上,急忙向文帝施礼,嗫嗫嚅嚅地说道:“是臣给宫中购进的香。”

    ‍‍ 文帝正为孙亮劝他换舆辇的事不高兴,听白未五说是为宫中买的香,心中不禁大怒,上前解开毡袋一看,里面果然裹的是香。便不容分说,甩开手中的马鞭,劈头盖脸给白未五一鞭子。那白未五的脸上立刻便是一道血痕。文帝还不解恨,口中骂道:“你这个不知节俭的奴才,上次你买干姜时,用白布袋子装,朕责你浪费布帛,你还没有记性,今天又用这毡袋装香,你知不知道这布和毡都是老百姓费尽心血织、擀而成,不知道要花费他们多少时日!你今天用它来做包装的袋子,用后便当垃圾扔掉了,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啊!上次朕斥责你,难道就忘了吗?不想法节俭,反而用毡来代替布。朕不亲手教训你一顿,真不知道你还会干出什么来!”口中骂着,接连又是两鞭子,只打得那白未五头昏脑涨,疼痛难忍,可又不敢叫出声来。

     ‍‍文帝身边跟着的几个宦官都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孙亮仗着自己年长又久在宫中,且有恩于文帝一家,这才大着胆子向文帝劝道:“请陛下息怒,且饶了这个不知省悟的奴才,下次他便会明白陛下倡导节俭的苦心了。”转而向白未五说:“陛下一向节俭,爱惜百姓之力,体察民间疾苦。皇上与皇后一起吃素食,穿旧衣,难道你们不知道吗?皇上号召官员以俭为荣,杜绝浪费,可不是说空话。这一下你该知道皇上是动真格的了。还不赶快跪下求饶?”

    ‍‍ 那白未五听孙亮一说,这才回过神来,扑通一声双膝跪地,说道:“奴才知罪了,下次再也不敢了。”

     ‍‍文帝见这几鞭子已把白未五打得血流满面,又见他是诚心认错,这气也就消了一半,扔下手中的马鞭,马也不骑了,大步向朝堂而去。孙亮又向白未五说了一句:“以后你这脑袋也该开窍了。”说罢率众宦官急忙跟文帝上朝去了。

    ‍‍ 文帝上朝,心绪始觉平静,见御案上放着李谔呈上的一道奏章。李谔原仕齐为中书舍人,周武帝平齐后归周。当初文帝为丞相,对李谔非常亲善。曾向李谔询问天下的得失。李谔因当时战争不止,国用虚耗而上《重谷论》。文帝非常赞同李谔所言。及受禅,任李谔为考功侍郎,赐爵南和伯。今见这道奏章是李谔所奏,便仔细阅读起来。见李谔在奏章中说:“以前曹魏的三位君主撰写文章,崇尚文辞优美华丽,忽略了治理万民的大道,喜好雕琢词句的小技,下面纷纷起而仿效,遂成一种社会风尚。到了江东晋、齐、梁朝,这种文风的危害达到了极点。人们热衷于追求一韵的新奇,竞逐一字的巧妙。文章连篇累牍,不过是刻画了月升露落的景致;作品积案盈箱,也只是描写了风起云飘的情形。世俗以此而互相标榜,朝廷据此来选拔官吏。以擅长雕虫小技求取功名利禄的道路既然开通,人们偏爱华丽崇尚轻浮的文风越来越厉害。而对羲皇、舜、禹之典,周公、孔子的学说不再关心。把虚诞放纵当作洒脱高雅,把缘情体物当作功勋劳绩。把有德的儒士看作古朴迂腐,把工于词赋之士当成君子,所以文笔日益繁缛,。这都是由于抛弃了上古圣贤制定的法式和规则,造作出无益于治道的文体来推广使用。这种损本逐末的文风流遍全国,上下而互相效仿,而且愈演愈甚。这种坏风气,使躬行仁义孝悌者被摒除于外,而不被推荐录用,而那些擅长轻薄浮华的雕虫小技者,则被选拔充任为官吏,并荐举给朝廷。故请求陛下明禁此风,若仍然不改者,应送御史台推劾治罪。”文帝读罢李谔这道奏章,不觉拍案叹道:“李侍郎所言,句句切中时弊。我现在要提倡圣道,首先就应该遏止华伪轻浮!”

     ‍‍此时高颎与苏威及其他大臣都已上殿。高颎问道:“陛下因何事而感叹?”

     文帝遂将李谔奏章交给高颎,说:“请独孤公看此奏章。”‍‍

     ‍‍高颎接过,阅后说:“李侍郎这道奏章讲得非常实际。陛下可将此奏章颁示天下,使各级官吏尽改其弊。”

     ‍‍文帝说:“朕今日不仅要提倡文风的改变,还有几件重要的事要同诸公商议,朕这次出关就食亲见百姓之苦,心中忧虑难平。看来朕先前要求各级官员不准进献犬马器玩等,这还不行,挡不住天下官员的奢靡浪费之风。所以朕打算约法三章,颁示天下。”

     ‍‍高颎说:“臣知当年汉高祖入关,曾约法三章,而得到咸阳百姓的拥戴,想陛下今日约法三章,一定能得到天下百姓的拥护。”

     ‍‍文帝说:“朕这约法三章是:一、凡百姓有冤难申可直接到京城皇宫申诉,各级官府衙门不准阻止和拦截,若有强行阻止百姓上告的官员,御史不仅要弹劾,大理寺也要追查官员的罪责。二、各级官府不准支用府库之银相互宴请,出京巡省的朝廷大员食宿一律都在驿馆,地方官员不准设宴接风送行,杜绝奢靡浪费的现象。朝廷上下要爱惜民力,奉行节俭。三、依李谔所奏,改变文风,各级官府的公文、奏章一律据实撰写,屏除轻浮,遏止华伪,艳词丽句不准用于公私文翰。倡朴实之风,察民间疾苦,反映百姓心声。”

     ‍‍高颎听后,赞道:“陛下这约法三章本身就是百姓的心声。天下衙门以此而为,百姓必然会盛赞陛下的仁德,我大隋朝一定会大治。”

     ‍‍苏威说:“臣父为官数十年,掌天下赋税,不仅性俭素,而且行为端,到归天之时,也未置家产,致使臣家无余财。臣不是自夸,只因臣父节俭之风与陛下相合,所以使臣至今难以忘怀。”

     ‍‍文帝说:“朕得公相助,就是要行无畏公父子之道。”

     治书侍御史柳彧见文帝约法三章诏行天下,十分赞同,见文帝是实实在在要倡节俭之风,便向文帝奏道:“臣闻往昔明君教民治国,必遵法度。一切活动都依照礼典所要求的去做。非法不服,非道不行,防其邪僻,纳于轨度。臣见京城及外州城乡,每年正月十五之夜,男女老少,充街塞路,结朋招友,游戏无度。锣鼓喧天,火炬照地,甚至不惜倾家荡产,竞逐一时的快乐。人们扶老携幼,倾家而出,街上贵贱相聚,男女错杂,僧俗不分。秽行丑事由此而成,盗贼奸徒由此而起,而社会因循沿袭这一弊风陋习,从没有人觉察出它的危害。这不但无益于政教风化,实有害于黎民百姓。请求陛下颁示天下,立即禁止。”

   ‍‍  这个柳彧生于江南,其父由梁归周,因此他非常了解南朝奢靡颓废之风,认为这是兴亡的关键。今见文帝倡俭朴治国之风,所以借此机会上了这道奏章。他认为正月十五的这项活动首先应该革除。这不仅是奢靡,而且这男女混杂,是严重的背礼,不符合封建统治者制定的典章礼仪和道德规范。柳彧的这种思想恰好又与文帝不谋而合。文帝此时不仅仅是提倡节俭,而且他所主张的是新王朝的集权、循礼、有序,乃至像那样刻板的管理。所以柳彧的建议立即得到文帝的赞同,照准执行。不仅对柳彧大加褒奖,而且任命柳彧为巡省使,持节巡省河北五十二州。自此,隋朝在全国取消了元宵节的庆典活动。

     ‍‍文帝大倡节俭之风,得到了像高颎、苏威、柳彧这一批大臣的支持。他鞭打膳部司白未五的事,也传遍了朝野。文帝的这一举动,不是矫情饰貌、欺世盗名的虚伪做法,而是发自内心对浪费、奢侈现象的不满。鞭打白未五之举就是给百官一个严重警告,对铺张浪费、生活腐败是要动真格的。接着文帝就想到了自己的几个儿子。、二儿子晋王杨广、三儿子秦王杨俊、四儿子越王杨秀、五儿子汉王杨谅召到一起说:“今国家初立,朕以孝道和节俭治国,你们都是我的儿子,阿勇作为太子留在京中,其余兄弟四人都封爵为王,而且兼领数十州之任,所以你们不仅是朕的儿子,而且也是朕的臣子,情兼国家,就更应该感念国恩,奉法守纪。朕勠力关塞,创兹大业,作训垂范,要求臣下守而不失。你们既是朕子,更应察为父之情,崇俭尚廉,守国家之法,给群臣做出榜样,这样方能慰朕之心。”

    ‍‍ 当时杨俊及他的两个弟弟都只有十几岁,但全被文帝委以重任,出任地方总管,这三个儿子听了文帝的话后,只因年纪尚小,也只有唯唯而已。二儿子杨广已年近二十,平日喜读书史,而且文采俱佳,处世深沉稳重,听了父皇之教后说:“父皇与母后一向崇尚节俭,这是儿臣们都知道的。儿臣尽知父皇用心,父皇所愿正是天下百姓所望,父皇作训垂范,我们作为父皇的儿子更应该遵父皇之训,以俭约要求自己。”

     ‍‍三儿子杨俊说:“二哥所言正是我们的心愿,请父皇尽可放心。”‍‍

     ‍‍文帝听两个儿子如此一说,心中很觉欣慰,特别是对二儿子杨广平日好学与勤勉一向满意。今又见杨广奏对称旨,心中偏爱有加。。谁知这一看,文帝刚刚升起的喜悦之情不禁转瞬即逝,皱起双眉问道:“勇儿袍服里面怎么穿着铠甲?”

    ‍‍ ,不禁急红了脸,说道:“儿臣新做一副铠甲,正在家中试穿,不料父皇召见,仓促间没有脱下,便套了袍服匆匆来见父皇。”

    ‍‍ 文帝说:“原来如此。今天下未平,着甲习武也是应该的。你且将袍服脱下,让朕看一看你这副铠甲。”

    ‍‍ ,只好将袍服脱去,但见那副铠甲是蜀锦制成,前后护心镜不仅光耀夺目,而且装饰得非常精美。领口和袖口上绣得纹彩鲜亮。文帝看后,不由气愤异常,立即斥责道:“朕今日教训你等崇尚节俭,不料你身为长兄,又是太子,不仅不能为弟弟们做出表率,反而去追求奢华。铠甲本是上阵杀敌防身所穿,只要简朴管用就好,你却把它装饰得如此华丽,而且穿在身上去炫耀自己的尊贵。这便是奢侈之心的萌生,若以此下去,还谈什么节俭呢?”

     ‍‍,便立即跪下说:“儿臣知罪了。儿臣也是一时兴起……”‍‍

    ‍‍ 文帝不等他往下说,便说道:“朕闻天道无亲,唯德是与。历观前代帝王,没有因为奢华而得长久者。你是皇位的继承人,若不上称天心,,不以节俭为荣,何以承宗庙之重,居兆民之上?我过去穿的旧衣服,今天让你母后拿出来,给你们各留一件,可时常取出来观看,以告诫自己。,恐怕你已经以皇太子自居,而忘了过去的事情,因此我再赐给你一把我旧时所佩带的刀,还有一盒腌菜,这腌菜是你以前做上士时常吃的食物,要是你还能记得以前的事,你就应该懂得我的良苦用心。”

    ‍‍ :“儿臣记下了。以后谨遵父皇教诲,时时警诫自己,以俭为要,奉法以报父皇及母后之恩。”一边说,一边不住地叩头。其余四个儿子见文帝如此发怒,便一齐跪地流涕谢罪,杨俊、杨秀及杨谅倒是真的为大哥担心,,只有杨广在叩头的同时,幸灾乐祸,面上流泪,心中却升起一股窃喜之情。

     ‍‍文帝此时已感到累了,,也就摆手让他们兄弟五人退去。正是:文帝教子传佳话,谁料兄弟生二心。欲知文帝还有什么作为,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