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四十五回

2023-05-10 14:56:27

第四十五回  尊贤士暗喻文治  树榜样激励官吏 

     话说文帝这日上朝,百官排班之后,公公孙亮上殿奏道:“太史张羡大人已经入宫上殿,特来恭请圣安。”

     文帝一听,立即从御座上站了起来,说道:“快请太史公。”这时一位八十岁的老人,鹤发银须,峨冠博带,迈着稳健的步子已经来到殿上,正要向文帝叩拜。文帝立刻敕令勿拜,并快步走下御榻,上前双手拉着张羡的手:“朕临四海,思存政术,久仰您的贤名,更慕您的学问,常常怀念您勤勉致学的风范。现在如您当初在周时一样,您高尚的品德和渊博的学问仍让满朝敬仰。虽然您已经致仕,但朕认为您犹胜过壮年呢。”

     朝堂上来的这位八十岁老人张羡,少年时就勤奋好学,经史典籍无不通晓。当初仕魏为荡难将军,周太祖宇文泰任命他为司职大夫、雍州刺史,爵虞乡县公,掌典国史。当时公卿多是武将,只有张羡以文章和博学多识而得到升迁,并为朝廷上下所尊重。及文帝受禅,张羡已经年老致仕,闲居在家。他的儿子张煚同父亲一样勤奋好学,大有父风。文帝拜为尚书右丞,加光禄大夫,任晋王府长史。这位致仕的张羡,今日为何受到文帝的接见?原因是张羡前不久上了一道劝诫朝廷俭约的奏章。这道奏章文帝不仅优诏答之,且公示朝廷上下,借此进一步提倡俭约之风。今日文帝特意召见张羡,以表彰他年过八十,仍存念朝政的良苦用心,而且更含着文帝深远的用意,那就是决心确立以文治国的思想。

     文帝当着满朝文武大臣之面,对张羡进行一番褒奖。张羡谦虚地答道:“陛下求治之心,老臣深为感动,近日知陛下倡节俭之风,而且率先垂范,所作所为实在让老臣感动。臣已到垂暮之年,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崭新朝代正在兴,这真是万民之福啊!”

    文帝拉着张羡的手,亲自搀扶张羡到御榻之上与他同坐,二人交谈无比欢快。殿上殿下满朝文武大臣惊异无比。朝臣中有认识张羡的,但更多的新进之人都不知道这位老人的来历,于是相互议论。有人悄悄说道:“圣上以这样隆重的恩礼接见这位老人,真是尊老敬贤啊!但不知道这位老人是何来,能让圣上将他奉为上宾。”这时站在这位官员背后的来和说道:“你只

知其一,却不知其二。”

     这位官员听来和这么一说,便转过身来问道:“来仙长一向料事如神,上今日以此重礼厚待此老,不知有何用意?”

     这时又有两三个官员凑过来,都向来和询问个中原因。此时文帝在殿上正与张羡欢谈,哪顾听下面这些朝臣的议论。于是来和为了显示自己一向料事如神的本领,便神秘地一笑说:“诸位可知这位老者的来历?”几位官员一齐说道:“正因为我们不知,才向来仙长请教。仙长就不必卖关子了,快告诉我们也好让我们长长见识。”

     来和郑重地说:“自宇文泰入关以来,北周大臣全都是凭借军功而居高,所以百官相聚,彼此都以炫耀军功战绩作为谈话的资料。而这位张羡老人,却没有军功可言,但他一向以苦读圣贤书,埋头于文书典籍之中,而受到宇文泰的赏识,且以学识渊博受到前朝大臣们的尊重。自典国史以来,著作颇多,撰写老子、庄子义,名曰《道言》,共五十二篇而传天下,只怕诸公没有读过他的书吧!”

     向来和询问的这几个官员都是武将出身,平时根本就不会去留意这些著作,所以他们也就不知道这位张羡老人。听来和如此一说,便异口同声地:“原来如此,但此老已经致仕多年圣上为何还要如此盛待他呢?”

     来和说:“此老前不久上了一道提倡俭约的奏章,正合圣上之意,所以圣上今日以其年高而仍关心朝政为由,隆重接见此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事,圣上真正的用意,难道你们还看不明白吗?”

     几个官员听后向来和说:“说了半天,你还是让我们摸不着头绪。来大人,来仙长,你还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吧!”

     来和顿了一下说:“圣上日前诏令郡县举荐贤能,并分科举行科举考试,选拔录用人才,其用意就是要取文人学士为朝廷所用。今后用人可不是仅凭借军功就能升迁了。圣上将这位一生苦读,而且饱学的儒雅老人请到朝堂,而且大施恩崇,就是要向内外昭示,今后朝廷将要大力倡导以文治国的思想!”

     众人一听,不禁一个个顿开茅塞,忙向来和致谢道:“多谢来仙长为我们指点迷津,只怕今后我们光凭以往的那点军功想升迁可就难了,唯有把这位张羡老人作为榜样,埋头苦读圣贤之书,丰富自己的学问才能受到圣上的重用呢!”

     来和一笑说:“诸位大人明白就好。常言道:打天下靠的是马背上的功夫,而这治天下可是要笔杆子上的功夫呢!你们瞧,圣上以此殊礼来待这位张老,就是向诸位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望公等今后勉之。”

    这几位武功出身的官员向殿上望去,只见文帝与张羡同坐在御榻之上,款款而谈的喜悦之色,使他们一个个对来和所言深信不疑。此时文帝已经起,搀扶张羡走下御榻,命孙亮取来手杖,亲自赐给张羡,让他拄在手中,将他送出殿外,一直望着张羡出了宫门,文帝才回到御榻落座。满朝文武大臣在无形之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不少人已暗中立志要刻苦攻读圣贤之书,顺应文帝以文治国的思想理念。后来张羡之子张煚,被文帝由太府少卿升任户部尚书。

     且说文帝落座之后,对优礼盛待张羡之事只字不提,款款向满朝文武大臣说:“朕遣十位使臣巡省天下州县。十位使者尽心明察暗访,认真考察吏治民情。今日朕面对众卿特为天下官员树立几个榜样,并将他们的政绩和清廉勤勉的事迹公布于众,以褒奖贤能,激励天下各级官员。上大将军梁彦光初为岐州刺史便有惠政,州境之内嘉禾连理,百姓乐业。在任期间尝以劝善,义兼训导,处世平直,识用深远,布惠政于岐州,施威恩于人民,廉慎之誉,闻于天下。及三年任满转任相州刺史,彦光察其弊政,知道相州士人多迁关内,百姓知书者甚少,于是用自己的薪俸招山东大儒,于每乡立学,授圣哲之书。并于每季之末召集学生,亲自命题策试。凡学有所进,成绩优秀者,便设馔于大堂让他们在堂上就餐,其余则坐在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便让他们坐在厅院中草具之上。及学业有成,必举行典礼给予表彰。对家境贫寒的学子,便拿出财物来资助他们。于是相州学子全都刻苦自励,养成了勤奋好学之风,州县风俗大变。”

     文帝一口气将梁彦光的事迹讲了这么多,便端起案上的茶饮了一口后:“梁彦光还有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请独孤公给大家讲一讲吧。”

     高颎听后说:“彦光在任期间,有这样一件感人的事,我讲给大家听听。在他治下有一个叫焦通的年轻人,一向酗酒,而且事亲无礼,便被他的叔伯兄弟告到梁刺史那里。梁彦光并没有责问他的罪过,只是命人将他送到州中的学院中,让他到孔庙中去参观。庙中绘有古人韩伯瑜受母亲杖打而不痛,悲声说母亲力弱,打儿子不痛的画像,并让老师给他讲为子尽孝的大义。焦

通受到教育,顿然感悟,既悲伤又惭愧,自感无以自容。梁彦光又亲自召见他,并对他进行了耐心的开导和教育后,让他回家去了。焦通果然从此改掉了酗酒的毛病而发愤自强,终于成为善士。”

     高颎讲完梁彦光的这件事后,文帝接着说:“彦光以德化人,这样的事情还多着呢,在他治下的百姓感悦,很少有诤讼的事情发生。因此对梁彦光应旌表其善政。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把,使地方官员知道朕的用心,发扬梁彦光的美德。希望四海之内所有官员,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文帝讲后,百官对梁彦光一齐称颂不已。苏威说:“梁大人为政之道,为天下的楷模。”

     文帝说:“梁彦光之外,还有一个房恭懿,起初是无畏公推荐他为新丰县令的,他的事迹就请无畏公给大家讲一讲吧。”

     苏威说:“房恭懿去年考核,政绩为三辅之最。圣上奖励给他绢帛四百段,他全部转分给穷困百姓。圣上得知后又赐给他粟米三百石,他又拿去赈济贫民。这让圣上赞叹不已。去年圣上召见雍州各位县令时,见到恭懿,便把他唤到座前,询问他治理地方的方法。恭懿答道:‘无他术,唯爱民而已。’圣上点头称善,超授房恭懿为德州司马,政绩再考,乃是全国第一。圣上因他卓异的表现,又赐给他绢帛百段,良马一匹,并特嘱咐他不必再分给百姓。我朝有如此爱民之官,可谓百姓之福。”

     文帝说:“如房恭懿这样志存国体,爱养百姓,这是上天、宗庙之所佑,岂朕寡薄能致之乎!朕今日便升任房恭懿为刺史不是只为了一州而已,是要以房恭懿为榜样,让各级官员都向他学习。在房恭懿任职的地方,百姓视他如父母。朕若置之不赏,上天和宗庙也要责备我!所以望内外官员都要体会朕的心意。”接着下诏:“德州司马房恭懿治理百里之州,协助刺史善

政能官,是同僚们的榜样。他按朝廷制度规定办事,公平对待众人,若任命他为地方刺史,声望和能力一定能令众人称美。今可使持节,督海州诸军事,任海州刺史。”

     这道诏书宣读完后,高颎说:“按圣上旨意,今天还要向大家再表彰几位官员,他们近两年以来的考绩都是天下之最。”

     高颎说罢,满朝文武大臣都不禁相互私议,推测要表彰的是哪几个官员。高颎见大家都在揣测,便高声说:“第一位是原州司马赵轨。赵轨为官一向以清苦闻名,这一点诸公都应该早有耳闻。当初赵轨任齐州别驾时,便有能名。说一件生活小事我们便可知道赵轨的情操。他居处的东边邻居有桑树一棵,枝叶繁茂,所结桑葚成熟后多落于赵轨家院落之中,赵轨便命人全部捡起送还给东邻主人,并告诫自己的儿子说:‘我并非以此求名,意在非自己劳动所,不愿侵人。你等宜以为诫。’赵轨在州四年,考绩连最。考察使者把他的政绩报到朝廷,圣上立即赐物三百段,米三百石,给予奖励,并征赵轨入朝。州中父老相送者挥泪说道:‘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

送。公清若水,请饮一杯水来为您饯行。’赵轨受而饮之。到京后,圣上升他为原州总管府司马,以辅佐原州总管。赵轨到任后,有一天夜行,跟随的侍从所乘之马跃入百姓田中,将麦田践踏。赵轨便和侍从在麦田边一直等到天明,察访出麦田的主人照值赔偿后方才离去。原州官吏听说这件事后,不仅敬佩赵轨而且全都以他为楷模而改变自己的品操。如此清廉自律的官

,真值得我们所有为官者向他学习。”

     文帝听高颎讲完,立即颁诏,升赵轨为硖州刺史。朝堂上下官员听后,无不点头说:“如此清廉爱民者,理当升迁。”

     高颎接着说:“另一位是曹州刺史公孙景茂。公孙景茂在任期间,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关中大旱之时,圣上率百姓到关外就食。灾民出关虽温饱得以解决,但有人患了疾病无从治疗。景茂撤减俸禄,聘医购药为病者医治,并亲率属下到难民中去慰问赈济,百姓赖以存活者以千数。圣上听说后,即给予表彰当时就诏告天下,并在洛阳召见景茂。”

    文帝笑说道:“朕当时召见景茂,赐座畅谈,问其年纪,景茂当时已经七十岁了,他很直爽地报出了自己的年龄。朕以其年齿已老,说如此爱民的刺史,可惜已经年迈了。景茂向朕说:‘吕望八十而遇文王臣逾七十而逢陛下。’朕听后,笑答道:‘公比吕望还年轻十年,这应当是治下百姓之福,来岁终考绩景茂是刺史之最。’”

     高颎说:“公孙景茂也应受朝廷表彰。”

     文帝下诏道:“景茂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年终考核,独为称首,应提高他的级别待遇,可上仪同三司,迁伊州刺史,赐物三百段。”

     朝堂上下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高颎说:“遵照圣上旨意,今日朝会之后,便将所表彰官员的事迹颁诏天下,让天下官吏都要以他们为楷模,向他们学习为官之道。”

     文帝说:“还有很多没有点到名字的地方官员,在巡省使考察中,政绩也十分突出。朕都要明诏天下,树立这些优秀官员为榜样。我大隋朝全体官员若都能像他们一样,何愁天下不得大治!朕虽薄德,但只要诸公清政爱民,以天下为己任,为百姓谋福祉,则我大隋朝必然民富国昌。”

     朝堂上下一片欢腾,百官一齐呼道:“圣上英明,愿陛下寿比南山,国运永昌。”

     文帝在万分喜悦的心情中退朝。独孤皇后从殿后阁内走出,满面含笑迎着走过来的丈夫。夫妻俩并肩登辇回到后宫。独孤皇后向文帝称贺道:“皇上有这么多优秀的臣子为天下百姓做事,必能使我大隋江山永固,这就是我们子孙的福啊!”

     文帝感叹道:“这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都是上天和祖宗赐给我们的财富啊!我只有同他们一样勤于政事,崇尚节俭,才能把天下治理好,那时平陈,统一南北,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独孤皇后偎在文帝怀中笑道:“皇上一天到晚都在谋划统一天下的大业,有时把臣妾也给忘了。”

     文帝爱抚地搂着皇后说:“天下事务繁杂,我忘的人和事也确实不少,唯有我心中的伽罗是永远也忘不了的。”

     独孤皇后说:“此话当真吗?”

     文帝说:“你知道我不善于开玩笑,我说的都是实话,明天我们一同回一趟老家同州好吗?”

     独孤皇后闪着秀目不解地问:“回老家干吗呢?”

     文帝说:“祈求神明祖宗保佑啊!”

     独孤皇后一听,立刻明白了,说道:“是啊,我们应该回老家祭一祭祖先了。”

     金秋十月,文帝夫妇离开京城,前往杨家的老家同州。一路上文帝轻车简从,不事张扬,不骚扰百姓和地方官员。虽没有像汉高祖刘邦返乡时的威武气势,但和刘邦一样,怀着同样的心情返乡。文帝心中想起了刘邦返乡时所作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文帝和独孤皇后一起回到了文帝幼年时的故居,先瞻仰了先父遗迹,边回忆着往事,一边在心中默默地祈祷。同时又去了他儿时生活过的般若寺,同独孤皇后一起向佛祖和菩萨进了香。文帝思念着自己的恩师智仙,并祈求佛祖佑助,默祷在不久后便实现统一天下的梦想。独孤皇后明白文帝的心思,这次回乡祭拜祖先,祈求神明保佑,这是文帝在秘密告庙啊!告庙的目的就是要下决心,做出重大的战略决断。南陈虽然已经是一个腐朽的王朝,但要将它扫灭,只怕不是一场轻松的战争啊!当初前秦苻坚在统一北方之后,曾率百万雄师南下长江,扬言长江天堑投鞭可断,结果是落了个风声鹤唳,退八公山的下场,而且使已经统一的中原再次分裂。从此以后,尽管北强南弱,却没有一位君主敢于轻举妄动,而彻底消灭南朝。北魏虽然曾几度饮马长江,但也未能渡江南侵。文帝虽然一直在谋求平陈而统一天下,但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隋朝虽然已经建立了七八个年头,并为平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一旦要将这一重大的战略付诸实施,只怕还得做出更加缜密的谋划,才能做出最后的决断。几天之后,文帝在一种复杂而难言的心情中宴请了家乡父老。席间文帝十分欢悦,举目四座,家乡老人及士绅皆可入意。文帝高兴地对独孤皇后说:“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止娴雅,这是因为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欢宴之后,文帝与独孤皇后双双回到了京城。正是:奖官吏北朝大治,君昏暗南陈乱政。欲知文帝如何平陈,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