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第六十一回

2023-05-10 14:56:27

第六十一回   传敕书吓死高丽王  拒番女信守夫妻情

     话说都蓝可汗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弟弟小可汗突利竟然迎娶了隋朝公主!于是便秣马厉兵,集聚各部落,准备大举侵犯隋朝,但感到自己力量不足,索性放弃前嫌,决心与西达头可汗联络,共同起兵,以报这羞辱之仇。这且放下,且说隋朝东北方还有一个强国,那就是高句丽。当时朝鲜半岛北有高句丽,南有百济和新罗三个王国。百济与高句丽世代为仇屡相攻伐。但因百济军力不如高句丽,常处于守势,勉力支持因此百济一向臣服于中国。而高句丽借晋末中原之乱,乘机占领了辽东地区。到北周武帝时,高句丽国王汤遣使朝贡,周武帝封汤为上开府、辽东郡公、辽东王。及文帝受禅,隋朝建立之后,高句丽却与隋疏远,转而密切同南陈的关系。百济王余昌和高句丽王汤的态度截然不同,当他看到隋朝强大之后,便遣使贡献方物。文帝拜余昌为上开府、带方郡公、百济王。余昌为了抗衡高句丽,便与隋朝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在隋朝平陈之战时,有一艘隋朝的战船因为风浪所阻,结果经海上漂流到百济。百济王余昌得知此船是隋朝战船,便抓住机会, 盛待船上隋军将士,并馈赠厚礼,将战船送返隋朝。同时派遣使者奉表到长安,向文帝称贺平陈,并表示要每岁来朝之意。文帝大喜,下诏给百济使者,褒奖道:“百济王既闻平陈,远令奉表,往复至难若逢风浪,便致伤损。百济王心迹淳至,朕已委知。相去虽远事同对面而言,何必数遣使来相体悉。自今以后,不需每年入贡,朕亦不遣使往。王宜知之。”百济使者得此诏书, 兴奋异常,向文帝辞拜后,舞蹈而去。

     高句丽却与百济不同,。闻知文帝平陈之后,非常恐惧,唯恐隋朝兴兵收复辽东,于是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

     文帝得知高句丽聚积粮草、扩军备战的消息后,便召开会议,讨论应对高句丽之策。

     杨素奏道:“高句丽借中原之乱,占我辽东。虽然当初向周武帝称臣,但自我大隋立国之后,却与南陈相通,企图与陈朝南北呼应,以阻我大隋统一天下,其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臣请为陛下出征讨伐。”

     虞庆则也说:“东北各族部落,如今知势衰,大有倾向高句丽之意,所以臣以为我朝应当出兵向高句丽问罪。”

     杨广刚好从扬州回京述职,于是向文帝说:“儿臣愿为父皇率军讨伐高句丽。”

     文帝听众人之言,都是要兴兵讨伐高句丽,这与自己以外交和智谋为主、武力讨伐为辅的对外政策不相一致,于是沉吟不语。众人见文帝若有所思,一时也摸不着头脑,便都闭口不言。朝会一时间便冷静下来,有几个大臣便交头接耳,小声议论以揣摩文帝的心思。

     高颎起身如厕。当返回朝堂时,刚好与陆知命相遇。陆知命,字仲通,因助杨广招降江南叛者十七城,而被文帝授为仪同三司。虽然得到田宅之赏, 但无所任职,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以求得到文帝的赏识。知道朝廷正在讨论应对高句丽之策, 陆知命从文帝对付的外交策略上,推知文帝不愿兴兵讨伐高句丽,但自己职位不高,不能参加御前会议陈述意见,便事先写好一道奏章,欲呈奏上去。恰好遇到高颎出来,便上前向高颎施礼说:“微臣拜见仆射大人。”

     高颎一看是陆知命,遂问道:“仲通公今日是否有事要见圣上。”

     陆知命说:“微臣知诸公正在与圣上讨论应对高句丽之策,所以写好一道奏章,陈述了浅陋之见,并请求能为圣上出使高句丽,为朝廷分忧。不知我这见解是否能合上意,故先请仆射大人过目。”

     高颎接过他的表章一看,不觉点头说:“仲通公所言很有道理,请您在殿外稍候,我将此奏章转呈圣上,以听圣裁。”

     陆知命忙向高颎深施一礼说:“谢仆射大人代呈之劳。”

     高颎说:“你我都是尽心为国,何必言谢。”说罢带上陆知命的表章走进殿中。

     朝会仍在沉默中持续,文帝也在静听大臣们相互间小声的讨论。高颎来到文帝身边说:“臣在殿外遇到仪同陆知命,他知道朝廷正在商讨应对高句丽之策,他自请前往高句丽宣示皇风并有表章呈奏陛下。”

     正在拿不定主意的文帝一听,说道:“是那个在江南享有名望,以其口才说服叛者归顺朝廷的陆仲通吗?”

     高颎说:“正是此公。”

     文帝接过表章细看,见那表章写道:“臣闻圣人应当南向而高坐,物色各种可用之人,不论其职位高低。远古轩辕帝当政,有夙沙这个部落不归顺, 轩辕帝慢慢等待,结果夙沙之民诛杀了他们的国君而归依华夏。虞舜当政之时也停止对南方有苗这个部落的征伐。陛下是当代圣人,担负着千载大任, 如今四海统一,三边安定。高句丽之主,只是一个小子,如今他已有所畏惧。王者之道应含大度,怀隐忍之心,是因为不愿用战争去牺牲将士的生命,要向他们晓谕仁德之心。故臣请持节,出使高句丽,向彼宣示皇风,使彼君臣亲自来我朝认罪。”

     文帝读完陆知命的奏章,不禁为陆知命所奏感到惊异,因其主张正与自己心意相合。于是便将这道奏章传示与会大臣然后说:“陆知命所奏甚合朕意。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所以攻城之法是为下策。今高句丽闻我朝灭陈而备战,正是惧怕我朝才这样做的。朕赞成陆知命所奏。朕虽无轩辕虞舜之德,但亦怀隐忍之心,不愿去牺牲将士的生命。决定采纳陆知命的建言,以外交使彼屈服,让高句丽成为我大隋的附庸。”

     高颎说:“陛下圣明,如今天下已定,在陛下的谋划之下,内部矛盾重重,兄弟间相互攻伐,已经日益衰落,终将成为我朝附庸。高句丽虽处东北, 其势与相比,相差甚远。他原本已经臣服于北周,但这个国王汤,首鼠两端,如今见陈朝已亡,所以内心十分恐惧,担心我朝兴兵讨伐。彼既怀如此心理陛下可诏示其主,晓以利害,必能使彼估量之后,而向我大隋称臣。”

     文帝说:“朕依独孤公所言,现在就口授诏令。”

     在座大臣听文帝如此一说,便都齐声说:“陛下圣明。”

     文帝遂说道:“朕受天命,爱育率土,委王海隅,宣扬朝化。王每遣使者,岁常进贡,虽做藩附属国,却尽臣子之忠诚。王既然是大隋的人臣,就应当与朕同心同德,王却侵逼靺鞨,封锁契丹,这些部族都是我大隋臣民,尔为何对他们毒害之深?朕待天下百姓都如赤子,赐王疆土,授王官爵,恩泽深厚,彰显于内外。而王却专怀不信,自多猜疑,常常派遣使者,暗中刺探消息。忠贞纯良之臣难道就是这样吗?这是由于朕训导不明,对于王的过失,一向宽恕。自今以后必须改过,遵守藩臣之节,奉行朝廷正典,自去教化尔方百姓,不许再侵扰他国,则可长享富贵,能称朕心。古代帝王立法,以仁德和信义为先,有善必赏,有恶必罚,四海之内,皆听朕的旨意。因此你也应该诚心听取朕的告诫,审慎而思,不要再存疑惑之心,而别生异图!过去陈叔宝在江南,残害生灵,多次惊扰我守御,抄掠我边境。朕多次下敕书告诫他,前后历经十年,而他却恃长江之险,聚一方之众,狂悖傲慢,不听朕言。所以朕才命将出师,往返不到两个月,将士也不过数千而已,而历代南逃的寇贼,一朝而被荡清,神州太平,人神都为此而高兴。朕听说你得到这个消息竟然叹恨起来,普天之下恐怕只有你产生悲伤之情。若你因为陈朝被灭而悲伤,那就必然获罪;若你认为腐朽无道的陈朝不应该存在的话,就会受到褒奖。求祸求富,你要慎重考虑!你认为辽河的宽广比长江如何呢?高句丽的兵民比陈国是多是少呢?朕若不存包容养育天下百姓之心,责问你以前的过失,必然会派遣一位将帅前去问罪,根本用不着和你多费口舌!朕之所以对你谆谆晓谕,是允许你改过自新。你应该体谅朕的心意,自求多福。”

     文帝一口气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些话说完,内史如实记录完毕,在座大臣无不拍手称道。

     杨素说:“陛下列举了高句丽的种种罪行,可谓面面俱到,斥高句丽国王汤欺压邻国和不守藩臣之礼,责问得有理、有据,汤王必然会慎思而行。”

     高颎说:“《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高句丽王乘中原之乱,侵占我辽东土地,如今本应收复,而圣上直指高句丽为我藩臣,所以彼所辖地域,都是我大隋的疆土。陛下这道敕书圣明极了, 我等愚昧,何能及此!以臣预测,高句丽王见了这道敕书,必然会坐卧不安,而生恐惧之心。”

     文帝笑道:“朕思考好久了,随口而发,还需内史润色之后,就命陆知命携这道敕书即日出使高句丽。”

     陆知命果然不辱使命。来到辽东,向高句丽王汤送上文帝敕书,并按文帝书中所讲内容,当面直责高句丽王,驳得高句丽王汤哑口无言。当他又细看了文帝的敕书之后,更加惶恐不安起来,当面向陆知命表示愿奉表陈谢。国王汤命属下把陆知命安排到馆舍之后,面对敕书,反复研读,越读越生恐惧之心,加上年事已高,竟然急火攻心,猝死于卧具之上。其子婴阳王元继位之后,盛待隋使陆知命,并派出使臣,与陆知命一起到长安向隋廷告哀,并陈谢罪过。请求文帝给予封号。文帝遂遣使吊丧,册封婴阳王元为上开府仪同三司,袭爵辽东郡公,并赐王衣一套。婴阳王奉表谢恩,并以贺表称颂天下祥瑞,恢复朝贡。同时请求封王,于是文帝优招封元为王。

     陆知命回朝之后,尽言文帝一道敕书吓死高句丽王汤的事情,加上添加附会的描述,使朝野盛赞文帝的圣明,诚心尊称文帝为圣人。陆知命被文帝授予普宁镇将之职,并待诏于御史台。

     后来百济王余昌派遣使者向文帝上表说;“若朝廷大军讨伐高句丽,我方愿派人担任朝廷大军的向导。”文帝阅后向百济王下诏说:“高句丽已经服罪归附,朕也下令加以赦免,不可再进行讨伐。”遂隆重接待百济使者后,遣送回国。

     至此隋疆东北相安。再说西方吐谷浑可汗夸吕得知陈朝灭亡之后,也非常害怕,于是便率部逃往远方,依险自保,不敢再来侵犯掠边。不久夸吕去世, 他的儿子世伏继承汗位。世伏派遣他的侄子元素向隋朝奉表称藩,献上很多地方物产,并请求将公主送入文帝后宫为妃。这位吐谷浑世伏可汗对文帝的私生活可谓一无所知,更不知道文帝与独孤皇后之间的忠贞爱情,认为他们一个小国之主尚且妻妾成群,身为中原大国的皇帝一定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了。所以为了亲近依附隋朝,便请求将公主送给文帝为妃。元素将世伏可汗的请求一讲,高颎与杨素两位宰相不由暗中失笑,高颎轻声叹道:“世伏无知,此事若让皇后知道,可要生气了。”

     杨素小声向高颎说:“圣上一向惧内,龙潜时不敢纳妾,称尊后不敢封妃, 后宫仅皇后一人专宠,只怕是天仙下凡,也未必能邀圣上一幸。”

     高颎说:“皇后的性情我一向深知,她虽然妒心深藏,但智慧过人。数十年来,与圣上形影不离,夫妻恩爱如初,若非一般女子,如何能将圣上掌握在自己手中,使一代圣主唯她一人记于心中。”

     杨素说:“公所言对极了。以皇后之睿智,只怕历朝历代的皇后没有哪个能与她相比了。明里从未露面于朝堂,人皆以为皇后不干涉政事,其实她现在就坐在殿后阁中,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事没有她不知道的。私下也不知为圣上谋划了多少大事,宫中皆称皇后为‘二圣’。公亦因为是独孤家之人, 所以稳坐首相之位已经十多年了。”

     高颎听后笑道:“我是皇后家的人朝野皆知,圣上在朝堂或私下,皆以‘独孤公’呼我,我也以此为荣。听说公亦通过皇后身边的侍女向皇后讨好哩!”

     杨素听高颎如此一说,不由满脸涨红,小声狠狠说道:“公岂可捕风捉影!众人皆以圣上称你为‘独孤公’而更敬重你,你为何将我胡拉乱扯呢?”

     高颎一笑说:“知公一向尽心侍奉皇上,且因功高而闻于朝野,没有必要去讨好皇后身边的两个侍女,既是风闻,又何必当真!”

     杨素听后,急将话题岔开,说道:“今日是外邦欲将公主送给圣上为妃, 且看圣上是如何应对这件事的。若是答应,必然得罪皇后;若是不答应,如何回绝吐谷浑呢?”

     高颎听杨素岔开话题,也温和地向杨素说:“圣上一向英明有智,可不是任何事情都要向皇后讨主意,你静听圣上的答复吧!”

     只听文帝向吐谷浑使者元素说:“可汗如此诚心,朕已尽知。如果朕今天依从世伏可汗的请求,答应将贵邦公主收于后宫的话,大隋周边属国众多, 若是其他国王都知道了这件事,必然会竞相效仿,到了那个时候,朕能用什么理由来拒绝他们呢?朕终日所虑之事是如何爱养天下百姓,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尽享太平盛世,怎么能够去征收天下女子来充实后宫呢?”

     元素听文帝如此一说,便说道:“我奉可汗之命,欲送公主给皇上为妃, 不料竟遭皇上拒绝,使元素如何复命呢?”

     文帝说:“可汗若以治下百姓为重,就应该勤政为民,使百姓富足而安康。天下百姓都是朕的臣民。若可汗治下百姓幸福,必能称朕心意,可汗之位就可永保,不必用美女来换取朕对可汗的信任。朕素怀仁德之心,请大使将朕真诚之意转告可汗及贵邦上下臣民,宣扬大隋皇风,共保边境安宁,朕也就放心了。”

     元素一听,不由对文帝肃然起敬,说道:“请皇上放心,吐谷浑自此以后永远臣服于陛下。”

     文帝点头,遂命有司盛待吐谷浑使者。

     世伏可汗得知欲将公主送给文帝为妃而遭到拒绝后,便转而向隋朝求婚。文帝遂册封宗室女为光化公主,下嫁吐谷浑世伏可汗为妻。世伏大喜过望,遂以最隆重的婚礼迎娶了光化公主。但不久吐谷浑发生内乱,国中人杀死了世伏可汗,拥立他的弟弟伏允为主。伏允主政后,首先派遣使臣向隋朝陈述废立可汗的理由和经过,请求文帝宽恕国人擅命专行之罪,并请求依照吐谷浑习俗,允许伏允娶嫂嫂光化公主为妻。得到了文帝的同意。从此以后,吐谷浑每年都遣使朝贡。双方边境百姓和睦相处。

     自此隋朝北方,自东到西,所有部族俱臣服于大隋王朝。大隋建国也只仅仅十多年时间,文帝便完成了华夏的统一,仅这一件事就足以让文帝名垂青史了,何况又使、高句丽、吐谷浑等强国臣服之后,又招来了靺鞨、契丹及西南部族的归顺,把一个近三百年来遭受北方强虏欺凌的华夏民族带上了强盛繁荣的道路。随着对外政策的胜利,,比他原先期望统一华夏的时间提前了。不仅他自己感到了内心的满足,而且他一向视为靠山的妻子,独孤皇后也陶醉在了丈夫事业成功的满足之中。她变得更加自傲,而且朝廷大事只有她拿定主意,文帝才能决断。一个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文帝的重要决策。于是有两个精明的重要人物洞察到了其中的奥妙。当文帝在对外战略上取得成就之后,便把精力转移到国内的治理上,但同时内部权力的暗争也趋向尖锐。正是:天下粗安图大治,不料暗流生朝堂。欲知文帝如何治理天下,且看下回。

往期精彩内容请一直往下往下再往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四个字


‍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已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各地书店均有销售。

‍郑胜利,1946年生,南阳市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阳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退休于南阳医专。他曾在多家报刊上发表作品数十篇,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出版有长篇小说《儿女侠情》和诗词集《南阳行》等。去年,他的64万字长篇历史小说《隋文帝》出版,南阳文坛因此又多了一部帝王小说。


文内容由作者授权果果然刊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转发,欢迎分享

更多内容,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果果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网络小说网中心